当前,我国资本项开放的思路大致有两个:一个是“降围墙”式的开放,放宽资本项限制要求;一个是“开大门”式的开放,开通特殊进出渠道。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金融改革试验无疑是对“开大门”式开放的探索。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明确自贸区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境外融入资金的规模、用途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办法,自贸区金融改革3.0版到来。

自贸区金融改革历程

推进和深化金融改革是我国自由贸易实验区自由贸易实验的重要内容。自2013929日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挂牌至今,金融改革发展已经历了三阶段。第一阶段:金融改革1.0版本,主要是建立金融改革总体框架。20139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四大金融监管部门“一行三会”联合出台了支持自贸区建设的51条意见,确立了自贸区金融改革总体框架,推动了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顺利起步。第二阶段:金融改革2.0版本,主要是建立了FT账户系统。20145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建立了以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系统,连接企业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打通区内、区外、境外三个市场,有关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金融改革政策全面实施。第三阶段:金融改革3.0版本,主要是全面探索放开境外融资。20152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对自贸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的进一步充实和深化,对区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境外融资,做出了符合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框架的制度安排,大幅放宽了自贸区企业向境外融资的限制,建立了以资本约束机制为基础的本外币一体化、统一的境外融资规则。

 自贸区金改3.0版创新要点

扩大境外融资的规模和渠道。区内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可自主进行境外融资,经济主体从境外融资的杠杆率得到上调,企业融资规模从原来资本的一倍扩大到二倍。银行原本不能从境外融入人民币资金,在新的政策框架下,则可从境外融入本、外币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等,也可以从境外融入资金。

以管理革新优化境外融资结构。通过运用风险转换因子等新的管理方式,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中长期融资,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转变短期融资倾向。同时,表外融资也被纳入境外融资的管理范围。

改革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取消境外融资的前置审批,强调事中事后的监测管理,从宏观上把控境外融资的整体风险。扩大经济主体的自主权,借债主体可按照自身资本规模的大小、在核定的规模内,自主决策境外融资方式、期限、币种。

形成境外融资风险管理新模式。人民银行可根据试验区跨境及跨区资金流动、区内及境内信贷供求情况,对境外融资杠杆率、风险转换因子、宏观审慎政策参数等进行调整,必要时还可根据维护国家金融稳定的需要,采取控制分账核算境外融资总体规模等临时应急管制措施。

率先建立资本账户可兑换路径和管理方式。全面放开本外币境外融资,将本、外币融资纳入统一的政策框架内,经济主体自主选择从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还是外币资金。人民银行依托FT账户管理系统,采用现代管理手段,对风险进行24小时逐笔实时监测,确保金融安全。

 

自贸区金改3.0版成绩及展望

自贸区金改“3.0版”上线以来,上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截至2015年底,上海自贸区共有40家机构接入分账核算单元体系,开设自由贸易账户44186个,账户收支总额22053亿元。跨境人民币借款、跨境人民币结算、本外币双向资金池、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等金融创新进一步深化。2015年上海自贸区全年跨境人民币借款69.82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12026.4亿元,占上海市的42%201510月《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正式出台,个人海外直接投资通道即将全面铺开,从企业到个人意味着自贸区金改正在步入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全面实验阶段。

20154月,国务院公布了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明确广东自贸区着力完善创新驱动的金融服务,福建自贸区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天津自贸区推动京津冀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为发展方向的金融制度创新。从自贸区金融改革进程看,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尚处于金改1.0版阶段,未来用金融开放创新联动各自特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