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见面会
和讯银行消息12月12日,第六届重庆金博会顺利召开,本届金博会以“深化金融改革 共享财富增长”为主题,和讯网作为全国性独家财经媒体对本届会议进行了全程图文报道。主办方就热点问题召开了媒体见面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 杨再平、中国证券业副会长王旻、重庆金融办副主任曹子玮参加媒体见面会并对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
以下为媒体见面会全文:
主持人:首先,我们感谢支持我们第六届金博会,参加媒体见面会的各位领导和媒体届的朋友们,重庆金博会已经成功举办五届,本届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共享财富增长为主题,得到了国家有关协会和学会的大力支持,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保险业协会作为本届金博会的指导单位,重庆金波会走过了六个年头,见证并伴随着重庆金融快速发展,重庆金融改革创新和开放不断深化,以及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的坚定步伐。金博会与金融业共同成长,逐渐成熟,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传递出继续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坚定信心,我们的金融经济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下面我介绍一下参加见面会的有关领导和嘉宾。
请曹子玮主任通报重庆金融改革发展情况。
曹子玮:借这个机会向媒体朋友们汇报下今年以来,重庆金融工作的发展情况及一些金融改革创新的举措。
一、重庆市金融业发展成绩
今年以来,重庆金融业以改革统领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创新开放和发展,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行业保持稳健运行。情况如下:
(一)行业规模持续扩大,行业效益稳步提升
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增强。截至三季度末,我市金融业增加值达805.9亿元,占GDP比重8.5%,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行业资产规模平稳增长,前10月达到3.78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银行业占比91%。行业经营效益和贡献较好,前10月,金融业实现净利润621亿元,其中银行519亿元,同比增长10.1%。上缴税收211.9亿元,同比增速24.6%,高于全市平均9.6个百分点,占全辖比重11.8%,纳税占比仅次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银行贷款余额20299.3亿元,增速14.7%,存贷比高出全国8.2个百分点。证券市场交易放量,增长23.7%。保费收入增速回升,增长15.4%。
(二)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多层次市场体系逐步健全
紧抓政策机遇,加大机构的设立、引进和创新力度,推动总部型、创新型机构发展,不断完善机构体系,做大市场规模。截至目前,重庆已有各类金融机构1156家,比2009年末增长2.1倍多,机构类别达到15类,增长1.5倍。其中银行、证券期货、保险机构322家;小贷、融资担保、股权投资基金、信托、汽车金融公司、财务公司、金融(融资)租赁公司、第三方支付、金融保理、农村资金互助社等11类创新型机构,总数达到834家,资本金总额1663.9亿元,其中小额贷款公司261家,资本金583.3亿元,全国第5位。
(三)要素市场功能增强,集聚辐射能力不断提高
围绕要素市场价格发现、资源配置、交易成本降低、市场秩序维护和金融结算等五大核心功能,加快提高我市金融集聚和辐射能力。前10月,全市13家要素市场交易量8092.9亿元,同比增长5.5倍,部分市场交易范围已拓展至全国,定价影响力提高。再生资源交易中心仅炉料钢和炉料压块产品贸易总额达5600亿元。重庆药交所注册会员近1.6万家,汇集国内外7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OTC在四川、贵州等地参股或投资设立要素市场。金交所累计交易量248亿元,为上海、广西、内蒙等省市小贷公司提供直接融资达89亿元。
(四)融资结构明显改善,服务功能稳步增强
积极推动多渠道融资,做大股票、债券、保险融资规模,较好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截至10月末,新增地方社会融资5010亿元,同比增长14.8%,信贷融资、直接融资、表外及其他融资占社会融资比重分别为44.6%、24.5%和30.9%。其中,新增贷款2234亿元;直接融资新增1227.6亿元,增长71%,债券市场融资862亿元,增长61%,股票市场融资167.3,同比增长2倍,新增上市企业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8家,分居西部第1和第2位。
普惠金融支持作用明显,较好的保障了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前10月,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990.9亿元,增长19.5%,继续保持“两个不低于”。涉农贷款余额3789.3亿元,增长15.2%。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055.7亿元,同比增长20.8%。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累放631亿元,今年新投放134亿元。金融服务产品和模式创新活跃,互联网小贷立足大数据和云计算,创新便捷低成本的融资服务,贷款余额增长1.7倍。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已覆盖82%的行政村,社区银行已达106家。大病保险惠及全市2671万人,覆盖面85%,全国领先。
(五)金融对外开放扩大,结算总量提升
重庆市把对外开放作为增强金融发展的动力,积极引进境外资本、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积极发展跨境金融结算,前10月,惠普结算中心资金结算量690亿美元,累计结算2700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1314.3亿元,同比增长1.3倍。新启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两江新区资本金意愿结汇试点、跨境电子商务结算等试点,广达、力帆、市外经贸集团已累计实现集中运营10.2亿美元,两江新区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办理资本金意愿结汇1.1亿美元。跨境电子商务外汇结算2.1亿美元,同比增长2.9倍。外资金融机构加快汇集,现有各类机构108家,其中外资银行和代表处17家,居中西部第1位。今年泰国盘古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相继开业,韩国友利银行、新韩银行重庆分行分别获批。
(六)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市场发展环境优良
立足于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将风险防范和市场监管的理念贯穿于促进全市金融发展的全过程。10月末,全市银行业、小贷公司不良率分别为0.42%、0.54%,融资性担保公司代偿率1.3%,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中央地方金融协同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在渝中央金融监管机构与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互换、监管互助、风险预警和案件处置等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地方金融监管制度和机制不断健全,有效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江北嘴—解放碑—弹子石金融核心区加快建设,渝中区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最具吸引力金融生态区”。加强政策环境、社会信用环境、行政服务环境建设,实施金融百名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二、重庆金融改革
(一)改革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要求,国务院领导也多次强调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关注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地方金融改革面临重要机遇。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改革,在2014年133项改革重点任务中,有22项涉及金融。在市委25项重点改革专项中,属于金融改革3项,需金融行业协同联动的有8项,对加快我市金融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地方金融改革原则
今年以来,我市陆续出台了《2014年重庆市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2014年重庆市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分解》和《重庆市25项重点改革专项》等文件,理清地方金融改革路径,明确地方金融改革的原则。一是用足用好用活现行国家政策,把国家金融发展政策贯彻落实好。二是力争国家各项金融改革试点,在国家整体改革框架下争取先行先试。三是立足服务实体经济,在服务的过程中找准突破口,推进改革创新,加快自身发展。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力求突破瓶颈、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三)地方金融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总体思路: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坚持创新与风险防范并重,显著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金融资源集聚辐射度,显著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加快完善种类齐全、结构合理、运行高效、安全稳健的金融市场体系。
主要目标:到2017年,争取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完善机构市场体系,争取实现“全牌照”的机构门类,形成国家、区域、地方多层次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内陆地区金融对外开放等重点改革取得突破,证券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效益和金融生态。
(四)主要任务
一是构建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紧跟国家金融监管政策动向,积极争取各类金融机构牌照,发展全国性和区域性金融机构总部集群,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二是完善金融要素市场功能。积极参与全国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各类金融市场改革发展。支持交易场所创新交易机制和产品,提高服务功能。
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三农”水平,稳步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小微金融服务,丰富融服务渠道,稳步发展互联网金融,推动建立全市再担保体系。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发展私募股权融资市场,创新直接融资工具,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强化保险经济补偿功能,鼓励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方式创新和服务产品创新,加大直投力度。
四是建设内陆金融开放高地。推进跨境结算试点,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和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试点,争取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加大“走出去”和跨境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力度。
五是强化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健全全市金融工作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中央和地方协作监管体系、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五)三大改革专项及成效
1、推进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构建所有制“多元”、服务对象“多层”、经营模式“多样”的“全牌照”金融机构体系。成效:一是10家机构已经落地。力帆财务公司、重庆长江金融保理公司、联付通第三方支付已经开业。渝农商金融租赁公司、能投集团财务公司已获批筹,争取年底前开业。中邮金融租赁公司签约落户我市,新增海尔、神州数码、搜房网3家网络小贷公司,成立政府产业引导股权基金公司。二是10家机构正在筹建。推进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信用保证保险公司,推动汽车金融公司、三峡担保、三峡银行增资扩股。三是抓紧推进再担保公司等新机构。
2、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围绕要素市场价格发现、资源配置、交易成本降低、市场秩序维护和金融结算等五大核心功能,着力完善交易制度和品种,扩大交易规模,增强地方要素市场集聚辐射效应。成效:新上线私募债权和私募股权、炉料压块、苎麻、高值医用耗材等交易品种,交易品种已达35个。农村土地交易所拓展承包地经营权、林权、四荒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构建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体系。农畜交易所成功并购渝涪农副产品电子交易市场。药交所B2C平台项目即将上线。OTC积极打造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实现交易额445万元。纱线交易中心获得纺织产品数据备份中心和中国纱线产品登记确权中心牌照。再生资源交易中心西南炉料钢和炉料压块产品已成为西南地区行业标准。金交所业务已拓展至全国11个省市。积极推进筹建石化产品、土特产品等新型交易市场。
3、健全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防控体系。落实国务院关于界定中央地方金融监管责任的意见,加快构建中央地方协作监管体系和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成效:一是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开展打非专项行动、宣传教育月、风险专项排查等活动,集中排查企业上万家。二是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强化对小贷、担保、基金和要素市场的监管,印发交易场所风险管理指引,小贷公司高管管理办法、创新业务监管、重大风险报告与处置等制度,修订担保管理细则和监管指引。三是强化风险排查和处置。开展小贷公司贷款利率、资金来源专项检查,清理规范非融资性担保公司。
王旻:非常高兴参加重庆金融博览会,应该说这几年,从证监会监管部门,到自律组织一直在推动资本市场创新发展,这几年主要的创新感觉是两大块:涉及到发行上市制度改革;机构监管方面。发行审核这方面的,上市方面的改革大家都知道,已经有明确的要求、意见,目前的方案按照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提法,11月底,注册制度改革方案已经上报到国务院了下一步,注册制推出时间问题。可以预计,注册制改革成功以后,核心按照新批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导向的监管体系,同时市场容量也会逐步上升。在这种定价模式下,我们感觉有一些中小散户越来越难适应市场。
第二个方面的改革,是连续三年推动了机构方面的改革,连续召开三年的大会,2012年筹备大会召开以后,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主要放开的业务就是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从2012年放开以后到今年的11月底的数据,2012年当时只有3500亿元,到今年的11月底的是7.4万亿,增长了20倍以上。2013年推动了两类业务,融资类当时只有80(?)亿元,放开以后,已经突破8000亿,今年召开创新大会的主题,围绕着场外业务、私募业务,包括互联网金融,经过三年推动以后,应该说,行业的整个的资本市场里面的各类机构基础功能得到了完善和加强。拿证券公司来说,证券公司交易、结算、融资、帐户包括资产管理等等基础功能得到了回复,但是,现在投资银行应该有一些基础功能,我们看到三年以来,证券公司的收入增长很不错。去年比前年净收入30%,今年十月底的数据整个证券行业比去年净收50%。
在目前情况看,杠杆率并没有放开情况下,增长不是实质上的增长,有部分收入原有通道业务比重非常小。
我就汇报到这儿。
主持人:下面开始提问。
我是大公报记者,我的问题是,互联网金融需求发展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带来哪些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应对,您对重庆地方金融机构有什么样的建议。
杨再平:我想这个问题,实际上我对互联网的关注比较早,我09年在金融时报发表过一篇《中国银行业的网络化生存》,里面有两句话可以回答你这个问题,现在广泛引用也就这两句话:第一家互联网银行是95年,很多人说,互联网银行让很多银行家彻夜难眠,还有比尔盖茨的那句,21世纪的商业银行很可能因为互联网的发展成为“21世纪的恐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如果银行业不去主动地利用互联网技术,肯定就会被淘汰出局。最近来看,我觉得,要简单地回答互联网这两年可以说发展得如火如荼,我觉得,一个全新的,至少是银行业,因为我对银行业是比较关注,因为银行业自身也在采用互联网技术,不能说互联网金融只是第三方支付。所以,从目前来说,我觉得,互联网金融正在深刻地改变银行业的业态。一个全业态可以说初露端倪,现在你到银行看,现在离柜率已经是70%,过去板银行一定要到柜台,现在不只是离柜率70%,现在我在家里就可以办理银行业务,甚至台式电脑都用得很少,用得更多的是手机,所以移动互联网每交易额和交易次数每年都以200%多,接近300%增长。我觉得,未来移动互联网一定会改变我们整个的银行业的业态。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都会随之发生一些全新的变化。总之,我认为,对互联网革命性的挑战,很可能几年以后,比方固定网点还要不要,现在20多万个,以后我手机上联系年轻人和跑到附近甚至到国外办理效果完全一样。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银行业的业态,如果我们不去主动适应,那就一定会是成为不管你现在多大,那很可能,很短时间会被淘汰出局。这个案例,科达,大家有印象,上个世纪在中国曾经有8000多个网点,占了全球交易市场一半,但是12年,它个申请破产。前车之鉴,值得我们银行业关注。
你刚才说至于重庆,我这两天也是急急忙忙了解重庆的,刚才说的数据,大家银行很深,重庆这些年的发展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而重庆发展中心利用金融,至少存贷比高于全国,说明信贷投放,尤其印象深的,政府财政在金融领域的配合,比如对小微企业风险补贴,担保跟银行的配合,对银行贷款的组合都是应用得相当好的。要说有什么建议的话,我觉得,因为整个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阶段,转型升级中间怎么样更好地利用金融跨时空交易这方面,应该有大手笔。重庆因为它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我看昨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京津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其中两个和重庆有关。重庆处在战略交汇处,如果应用得好,会有一个更快地发展。
记者:我是上海证券报记者,有三个问题:
1、你们如何看待当前银行业向资本市场的渗透的过程,尤其是当前可以看到在投资银行财富管理方面,银行业对资本市场渗透越来越大。
2、券商创新谈好到几年,前几年也是在行情不好情况下,为券商丰富业务门类,增加收入来源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在接下来,可以看到整个市场行情也是出现明显回暖,在明年包括以后券商创新过程中,监管部门主要着力点和鼓励方向是哪些呢?
3、关于重庆本地,可以看到目前西南证券(600369,股吧)正在进行股权转让,如何看待券商在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创新?
王旻:第一个问题,用“渗透”这词不是太准确,我自己体会,一个行业,特别是金融业,应该是一个大行业,一个行业应该有包容性,有适当的竞争。在我们国家目前的金融监管大体制下面,证券业对其他行业目前是开放的。这也体现资本市场始终是这么一个开放的、适度竞争的市场。这几年银行有一些业务,比如资产管理、券商通道业务也不少,特别是券商资产管理有80%几是通道业务。
说到融合,我是觉得我们金融行业应该相互融入,允许有适当竞争,这个结果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结果,不是说相互取代。我们银行有银行的优势,券商有券商的优势,服务对象不一样。相互融合,相互支持可能更有利与整个金融行业的竞争力提升。
第二个问题,涉及到券商的改革和创新。刚才,我介绍了证券业协会在证件部门支持下,连续召开三年券商大会,2012放开资产管理,13年分开融资融券业务,今年创新大会主题是场外市场,私募以及互联网。随着监管部门的管制和业务的放开,下一步券商改革的分享,一个是柜台业务预计在明年会转为常规,现在属于试点阶段;发展场外衍生品业务。从国外情况看,无论从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的规模比较,和场内市场场外市场收入比较,场外市场的规模和收入要大于场内市场。所以说,下一步,场外市场的发展、场外衍生品发展可能是券商发展的主要的方向。
第三块,私募业务,为什么要提高九这块,因为私募基金刚刚划归证监会监管,目前完成登记备案公司已经超过46万(?)家,后面排队的还有1000多家,私募资金的加入极大丰富证券金融公司的数量和经营范围。从我们国家发展二十多年经验看,证券公司能够创设产品的能力还不强,特别是在私募业务方面。国外经验满,创新产品主要是私募业务。这是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还有跨行业的业务,以前仅限于场内的业务,下一步,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拓宽,基础功能完善了,产品组合丰富以后,可以为各行各业提供资本市场服务。同时,发展也需要相应地保障,我想,起码有四个方向:1、系统性。发展私募产品,发展场外业务应该有一个备案系统。目前,是移交给银监会协会备案;2、支付结算系统。场外市场和私募业务应该有统一的私募标准和体系;3、报价系统。场外市场不能每个主体是一个孤立的市场,应该是联在一起的。今年8月18号,证监会已经正式批复相关产品上线。在证券业协会的网站上,可以查到它的全称。这个报价系统对我们未来的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设施,是连接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连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连接各个区域市场,连接券商柜台系统,连接各类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平台。也希望媒体多给我们报价系统多调研,多宣传;4、要有充足的资本金。
第三个问题,说到重庆本地的券商的发展问题,在今年5月份发布的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十五条意见里,明确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要求,其中核心的内容有四个方面:降低准入门槛;多渠道扩大融资的规模;实施牌照管理;加大双向开放,加快资本市场规范化进程。西南证券股东更换,是在重庆市政府实施下的一项举措。具体的方案,我不是特别清楚。我想,这个也是券商在创新发展大背景下,补充资本,调整完善股权结构,加强公司治理的重要举措。具体的方案,我没有见到,就不好做太多的评论。
杨再平:第一个问题,我简单补充一下,我们国家金融体是一个极端的银行主导的银行体系,银行所占的比重在世界上有这么高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所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一个方向,非常必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不是银行生存空间会被压缩,资金直接融资嘛,但是另方面要看到,实际上,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会产生若干的围绕资本市场的银行服务。所以,不是说就是一个零合的游戏。证券和银行是双赢的游戏。比方,并购的业务,还有跟资本市场相联系的负债业务。还有,讲的大资本,或者通过自身市场联系的理财产品会来不是说发展资本市场会把银行的生存削弱,会产生相应的银行服务。不是说是一个渗透的问题,是个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可能更多。
王旻:我补充一下,资本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资产证券化的背景下,我们有“三化”——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这个背景下,银行更需要有资本市场,提供相应的工具,提供相应的服务。这个时候,资本市场离不开银行,银行业离不开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业务规范应该是在本周由几家协会联合发布的,媒体可以到协会网站去找找。
记者:我是重庆商报记者,有个问题,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下,有哪些具体措施服务实体经济。
曹子玮: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全球性的普遍难题,因为小微企业的企业生命周期比较短,信贷面临风险比较大。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也是两个问题,融资难是因为难以获得便宜的资金;融资贵,指较贵的融资虽然能解决企业急需,但是成本太高,难以持续承受。所以上,重庆支持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上,我们是把它当做一个效率和公平兼具的方案进行推动,是坚持普惠金融的一个立足点和抓手。我们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能不能拿到钱的问题,与此同时,再进一步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即尽可能降低融资成本。在解决小微企业有没有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有三大举措:
1、通过银行的主渠道。这个主渠道既通过银行信贷产品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进行有针对性地产品设计,同时,也针对小微企业组织本身对信贷的流程和法律文件的陌生,设立了很多的简便的方式。比如说,见保即贷,见贷即保,什么意思?银行跟担保公司合作,见着有担保,立马给贷款,或者见着有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立马跟上把流程简化,在产品设计上有针对性地通过创新投放方式和渠道解决了。
与此同时,我们还推动村镇银行向全覆盖的目标进发,大力发展小贷公司等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来源,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新三板、重庆OTC、重庆金交所进行了针对小微企业的制度安排和设计,从机构角度讲,我们综合应用银证保的方式。银行是一块,证券是一块。保险设计了信用保险保证,解决了风险分担问题,又解决了小微企业信用增进问题。所以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
我们加强财政金融联动,因为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上,不仅仅是一个市场信用和商业信用问题,更多需要开发性金融、扶贫性金融,甚至国家和政府信用弥补小微企业商业信用不足的问题。所以,财政金融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和抓手。包括小微企业成立之初,采取“三个一点”的补助方式,企业自己出一点,财政出一点,担保贷一点。更重要的是,我们培养一种文化和理念,通过监管的容忍度,实行差异化监管模式,不论是央行和银监会在重庆派出机构,应用贴现再贴现,不良率的差异化容忍,以及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的方式,实现对小微企业多渠道,多元化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