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年均增长率接近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中国奇迹”。2014年,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并行的状态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轨道。如何看待改革中的实际推动,如何创建更加稳健的财税与货币政策,怎样挖掘产业变革转型新思路,寻找市场的新增长动力?

  金融界网站消息,12月18日,在中国经营报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企业家竞争力年会中,李扬、蔡昉等众多经济学家与中国诸多卓著的企业家一道共同探讨了改革新常态与增长新动力,与众多嘉宾挖掘新形势下市场的新机遇。金融界亲临现场,并对大会进行了全程图文直播。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论坛中回顾了自己30年来经历或目睹的中国发展改革历程,他提出中国肯定是在过去几十年做了很多事情。总结起来,要说中国的模式,不是纯经济层面,是和政府经济结合层面,我们还是做了很多独特的东西。他认为我国要走一条不同的路。而且我国在实现资本的向下开放,这个将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改革的一个基本的基调,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以下为文字实录:

  

  姚洋:1984年的时候,我在北大读大二,那时候我们住在42楼里,我记得我父亲带着我送到那个学校,当时北大条件太差了。那时候我们冬天很少有暖气,还有一段时间楼上漏水,甚至睡觉还要打伞,是最严重的一次。条件非常差,但是80年代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是中国新思想,新思潮涌现的年代,是思想解放的年代。所以,对我们那代人,80年代永远是非常美好的一个记忆。

  姚洋:能真正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很少很少。所以,中国肯定是在过去几十年做了很多事情。总结起来,要说中国的模式,不是纯经济层面,是和政府经济结合层面,我们还是做了很多独特的东西。接下来就是务实、渐进,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说起来我们生活在中国,我们已经习惯了。但是,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国家做不到。

  所以说,在文革高峰的时候,我们突然决定了和美国接触。从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想到了,我们要走一条不同的路。几十年走过来,我们一直在非常务实、非常坚定的做一些事情。而且我们现在在搞资本向下的开放,别的国家告诉你,你开放行了吗?中国要试,上海自贸区,一点一点的试,现在又发展到四个自贸区,试了之后再决定。我想这个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改革的一个基本的基调,是这样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