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银行贷款利率下限完全放开,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存款利率全部放开到了“最后一里路”
反复研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 2015年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主要是三个方面,即存款利率上限全面放开或利率完全市场化、股票发行制度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转变、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这三大金融改革,尤其是存款利率上限的全部放开,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金融市场的制度规则、行为方式及利益格局,可能会掀起中国金融市场一次重大的变革。
当前国内金融市场所有的问题归纳到一点,就是市场价格机制不顺畅或价格机制扭曲。而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扭曲,不仅无法让市场机制对金融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而且也迟迟无法让政府权力退出。在这种情况下,短缺的金融资金不是服务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体系内循环“钱生钱”,从而使得国内金融市场影子银行盛行、市场的融资成本高、金融脱媒严重、金融交易与运行受政府权力影响大等,从而使得金融服务无法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弱势行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在进行,特别是在2014年银行贷款利率下限完全放开之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更是在加快。这也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存款利率全部放开到了“最后一里路”。在银行贷款利率下限完全放开的同时,也松动了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到目前为止,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到了可以向上浮动1.3倍。尽管利率市场化改革成绩不小,但是在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环境及融资结构下,只要存款利率还存在管制,要想理顺国内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就是不容易的事情。
比如,政府对商业存款利率的管制,就意味着政府对商业银行利率进行直接的风险定价。中国央行的基准利率与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完全不同,多数国家央行的基准利率是货币市场拆借利率或债券回购利率,而中国的基准利率是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如果存款利率不完全放开,中国央行要实现现有的直接管制的基准利率向间接引导的基准利率转型是相当困难的。而这是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有效的价格机制难以确立的重要原因。
还有,与美国相比,美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股市及债市,其占比达到70%以上,而银行占企业融资比重小,所以基准利率对企业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股市及债券市场发生作用。中国则是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体系,国内企业及居民80%以上的融资通过银行进行。央行对银行存款利率管制,实际上希望以此来直接管制商业银行融资成本。但是,随着国内互联网+金融爆发式的发展,以及房地产暴利的存在,从而使得大量的存款逃出银行体系,金融脱媒严重,影子银行泛滥,央行宏观调控能力减弱。也就是说,在当前的金融市场形势下,央行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直接管制已经不适应其形势之发展。这不仅引发金融市场许多问题,也由于金融脱媒严重,全面弱化了央行宏观调控职能。
还有,存款利率是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硬约束(因为存款利率是银行的主要成本)。在政府对存款利率管制条件下,国内银行既没有动力来提升其风险定价能力,也没有动力来改善银行的经营方式,而是坐享政府给予的政策性红利。这就是为何国内银行不需要多少努力就轻易盈利的根本原因所在。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银行盈利是增加了,但银行体制及竞争力并没有相应改善,有效的市场机制也没有形成,反而是潜在风险越来越大。
如果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对于经营风险的商业银行业来说,存款人要对其信用风险定价或做出不同选择。存款人不仅要看银行利率高低,更要看银行信用好坏。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银行存款利率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特别是在当前各种投资理财产品十分盛行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也会要求银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及增加其本身的竞争力,否则就面临着优胜劣汰以至于破产的风险(早些年国内为何没有银行破产,就在于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没有形成及相关的法律制度没有出台)。同时,由于存款利率是对银行营运成本的硬约束,这就要求银行全面提高风险定价的能力,增强银行风险定价的自主性。因此,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不是以领导意志而为,而是以商业原则来确定。这不仅要求银行对企业的风险定价更为谨慎,也要求政府对银行干预与参与的全面退出。
银行存款利率全面放开,是中国金融市场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它不仅理顺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扭曲了的价格机制,形成占融资渠道支配地位的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硬约束,而且将全面提升国内银行自主风险定价之能力,改善其经营方式,改变银行行为方式及存款人的行为方式,全面减弱以往中国银行业的政策性盈利,促进金融市场有效的价格机制形成,及提升国内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金融市场才能够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可见,银行的存款利率上限全面放开将是中国金融市场的一场重大变革,它将对中国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