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银行“飞单”事件此起彼伏,涉及工行、民生等多家银行,并造成了恶性上访示威事件。

  北京一位股份行支行行长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尽管监管层对“飞单”三令五申的禁止,但仍难杜绝。“每周至少会接到一次陌生电话,大概的内容就是帮着卖一些理财产品。可能我会像接到保险推销电话一样的挂掉电话,但是却很难保证手下的员工同样这么做。很坦率地说,要是营业大厅客户经理做‘飞单’生意,我也很难知道。”

  事实上,该支行行长的话语间透露出一个信息,现在“飞单”无孔不入,从行长级别到客户经理都有可能参与其中,所以需要防范的范围较广。

  长期以来,在所有金融机构中,银行的销售渠道优势和信誉尤为突出,亦是一些第三方机构和私募机构难以企及的。通常情况下,银行代销理财的准入门槛高,部分风险颇大的产品很难进入名单内,所以,很多机构往往尝试通过非常规渠道谋“私单”。

  这类“私单”并非银行发行或代销产品,一般包装外表光鲜,其实暗藏风险,且承诺特别高的投资收益,投资者较易受其“忽悠”。

  很多投资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比较草率,认为在银行里面购买的或者是银行客户经理推荐的就一定是银行的产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过往案例分析,这也是多起“飞单”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怎样防范“飞单”呢?上述股份行支行行长告诉记者,首先是要查证购买产品是否是银行正规产品。银行自主发行产品是具有唯一产品编码,能够在网上查询到产品相关信息,而银行代销产品则在网点公示中会披露代销产品清单。其次,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资金是要直接汇入银行账户,并非第三方账户或者个人账户。

  此外,从产品收益上看,“飞单”产品的收益往往是银行理财产品收入的数倍,对于有高额回报的投资理财产品,投资者要额外警惕。

  据了解,由于监管层对银行理财业务的整顿,产品信息披露渐渐规范,这对于围堵银行飞单也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对于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逐渐打破,银行客户购买产品时不能再一味比较投资收益,而应当更多侧重于风险。毫无疑问,在辨别“飞单”和银行理财时,客户是能够从产品发行机构、投资情况查询等等方面着手核实,更直接和简单的方法就是拨打银行的全国统一热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