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许多人眼中,直销银行很可能是互联网+金融大潮下,传统商业银行为顺应时代发展而与互联网进行的一次短暂拥抱。但从2013年9月份,国内首家直销银行问世至今,已经有大约30家银行上线了直销银行业务。如何突围,已成为直销银行管理层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理想与现实
直销银行,就是指不设立实体业务网点,通过信件、电话、传真、互联网等媒介工具,实现与终端客户直接进行业务往来的银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荷兰等国家都出现了一些成功的直销银行案例。其产品和传统商业银行类似,包括存款、转账汇款、网上交易支付、按揭贷款等基本业务,提倡费用低廉,产品精简和收费明晰。
但从国内情况来看,直销银行的最大魅力在于可以突破传统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地域管制,实现了面对全网用户。一方面,通过直销银行,传统银行可以扩大金融产品销售、提高影响力;另一方面,则可以聚集、引导和储备本行实体客户。对于传统线下网点“先天不足”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直销银行使他们拥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比如,南京银行在2014年推出了直销银行,并以“智能存款、基金定投”为主要业务。根据其2014年年报显示,南京银行的直销银行注册客户大于10万,销售产品金额超过2亿元。
与此同时,2013年以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成功“打入”商业银行的传统市场腹地,迫使银行被动地调整经营思路,即由传统的线下拓展客户模式,转变成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线上客户的拓展。
“直销银行并没有彻底颠覆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一位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告诉新金融记者,许多直销银行的产品配置,就是主推宝宝类产品,然后加上一些存款等柜面基础业务。本质上依然是“传统金融产品互联网化”,简单理解,就是将线下渠道挪至线上而已。将其与P2P模式做对比就可发现,P2P模式将传统的商业银行中介作用,转变为更加直接的点对点结构,显然直销银行并未产生这种颠覆效应。
在一些直销银行从业者看来,直销银行的首要困难是监管政策的束缚。比如,直销银行目前可以办理存款,购买理财产品,可与同名银行卡相互转账,但不能发行实体银行卡,这相当于限制了直销银行的支付、汇兑功能。“没有支付功能的直销银行,如何增加客户黏性呢?这才是我现在头痛的问题。”上述直销银行从业者如此阐述他的困惑。
出路和方法
在2015年的“两会”上提出的“互联网+”战略,作为传统银行业和互联网金融结合产物的直销银行,似乎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
正如“互联网+”战略所提倡的,互联网要在生产要素配置中发挥优化和集成作用,促进互联网和传统企业的结合。也就是说,线上与线下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是相互融合的过程,绝不是对立的。自然,传统银行与直销银行也并不是对立关系,线上与线下,都是直销银行的发展手段。
4月21日,渤海银行的直销银行“好e通”正式上线,相关负责人将其直销银行的体系建设表述为:“客户由线上往线下引导,产品从线下往线上销售。”这无疑借鉴了“互联网+”的理念,即在经营模式上,线上在互联网和新地区招揽互联网群体客户(包括分支机构筹建期),发展新兴品牌;线下作为银行传统业务的电子渠道,共享客户和服务。传统银行通过传统业务和直销业务组合的经营模式,保证了直销银行“进可攻、退可守”的长期发展。
“大家对直销银行的盈利能力有疑问,特别是在资金成本不断攀升的大趋势下。”某股份制银行负责人戴先生告诉新金融记者,如果传统银行能够通过直销银行提升客户黏度,拉动客户与银行建立主办银行关系,那么从长期看,银行就可以通过交易结算业务带来的资金沉淀,降低自身平均资金成本,通过代理产品产生的中间业务,弥补利差收益的萎缩,进而克服资金成本高企带来的盈利损失。
但上述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直销银行在自身组织构架和产品开发方面的不断完善。
“如果说直销银行依靠线上、线下联动模式的发展,那么前、中、后台管理职能如何清晰划分,就是一个问题。”一位直销银行从业者告诉记者,如果一个客户从零售业务部门转移到直销银行,那么该客户由谁来维护成为问题。在很多时候,直销银行是以“线上线下区别定价,线上产品同价”为产品销售原则的,那么产品收益如何在各业务部门间协调也是问题。
更为严峻的挑战是,目前直销银行的客户需求已经呈现出碎片化、个性化趋势,传统银行职能型、垂直型的信息流动模式与之很难对应。有鉴于此,国内部分银行已计划将直销业务与传统业务进行隔离,通过资源倾斜扶持直销银行成长;有的则正在探索直销银行独立的可能性,让直销银行以独立法人的形式直接面对客户。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非网店、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已经成为客户的普遍诉求。因此,直销银行的产品,至少要做到投资门槛灵活、产品种类丰富和产品风险可控,才能满足客户对于直销银行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