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功能和角色,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商界人士均从各自角度提出了各种意见和建议。重新思考香港发展与国家战略的关系,与特区政府施政力求从政治转向经济民生一起,成为“后政改时代”香港社会思考外部机遇把握和内部重心调整的两条主线。

尽管“一带一路”战略并非新概念,但直到2015年3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一战略的具体内涵才得以清晰。文件中与香港有关的内容是在“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一节中关于“沿海和港澳台地区”的论述,提出要“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世界都会区通用做法

“粤港澳大湾区”被写进文件,意味着这一概念为国家认可。相对而言,粤港澳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整体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香港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功能和角色固然重要,但粤港澳区域协同发展和共同发展不可忽视。

“粤港澳大湾区”不过是老话题新提法。从经济地理和城市地理角度看,所谓“湾区”,与大都会(Metropolis)、大都市(Megalopolis)、都会区(Metropolitan Area)、融合大都会区(Integrated Mega-urban Region)等概念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城市集合体的概念。但由于城市集合方式不同,结果也就各异。

“湾区”更类似都会区(Metropolitan Area),是指以某个或若干个规模较大的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而构成的城市集合。有的都会区并非行政建制,有的都会区仅具有统计意义。美国传统上把纽约市所属5个区及分属于纽约、新泽西和康涅狄格三个州的26个县(合计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800多万)称为纽约都会区。这个都会区更多被视为统计概念上的都会区(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美国另一个著名的都会区旧金山湾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统计湾区的特征。

由此可见,经济统计意义上的都会区或湾区,在世界城市发展和城市群形成进程中是一种客观存在,都会区或湾区统计也是一种惯常的约定俗成。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开发统计产品,是世界都会区或湾区通用的作法。统计具有综合功能,是将区域内的城市和人口、经济和产业、社会和民生、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文化建设和生态保护等连成整体的纽带,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健康与否的温度计和体检表,更是区域形象展示的重要手段、区域知名度提升的重要方式。都会区或湾区统计数据的变化轨迹,就是都会区或湾区内城市自身发展和彼此合作的轨迹。

统计并非简单枯燥的数据,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论和科学意义上的方法论。时至今日,统计越来越广泛应用于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并对政府和工商业的决策形成重要支撑。

硅谷指数基础上形成

进入21世纪,统计应用创新层出不穷,以往主要对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的记录统计,正在向根据样本数据进行预测的推断统计转变,统计决策科学有了长足发展;IT技术使得统计的信息收集处理功能、服务于决策的咨询功能、对某一领域和事项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等监督功能,以及三个功能之间的协同等进一步得到提升和强化,统计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发展。将统计用于区域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的合作与发展,有利于对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的认知。

但在以往粤港澳区域合作中,统计这一独特功能和统计概念上的湾区的重要性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着眼现状与未来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有必要借鉴世界都会区和湾区的作法,探索建立湾区统计制度,以发挥统计对湾区发展的推动作用和整合功能。

探索构建“粤港澳湾区指数”。硅谷指数(Index of Silicon Valley)是硅谷网络联合投资公司(Joint Venture)为促进硅谷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个地区评价指标体系,也是旧金山湾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和地方行政管理是硅谷指数长期关注的五个方面,近年来生态和金融的部分指标也被纳入指数体系。可以借鉴硅谷指数的作法,探索构建“粤港澳湾区指数”,使之成为评价、检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结合湾区要素具有自身特点、统计制度存在差异等实际情况,在硅谷指数体系基础上形成粤港澳湾区指数体系。两级指标可由人口(人才)、经济(收入、创新)、社会(健康、安全)、空间(环境、交通、土地使用、住房、商业地产)、管理(税收、政府服务、区域融合)、生态(环境质量、产业循环、能源结构)、金融(金融发展、金融创新、风险投资)等构成。初期主要纳入港澳深珠等城市的数据,随着湾区经济发展及指标体系的成熟运作,陆续纳入湾区其他城市的数据,同时调整完善指标体系,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粤港澳湾区指数。

初期扩展香港现有统计产品

设计开发湾区专项统计产品。根据推动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共同设计开发湾区专项统计产品。采取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城市数据具备一个就增加一个城市的渐进方式,逐步完善和陆续推出。

鉴于香港的统计制度及统计方法和统计的连续性、完整性较好,初期可将香港现有部分专项统计产品扩展为湾区专项统计产品。有的专项统计产品可以进行湾区城市全覆盖统计,有的则限于部分城市统计。

具体专项统计产品的设计开发如:香港境外分支机构统计——湾区总部经济统计;香港电子产品及电子行业统计数字——湾区电子产业及产品统计;香港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成果——湾区高等教育机构统计;香港知识型经济——湾区知识型经济统计;香港创新活动——湾区创新活动统计;香港专利统计数字——湾区专利统计;香港研究及发展(R&D)统计数字——湾区研究及发展(R&D)统计;香港港口货运统计——湾区港口货运统计;香港空运货物统计——湾区空运货物统计;香港货柜统计——湾区货柜统计;香港的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统计;香港证券交易所统计——港深证券交易所统计等。

指定机构每年定期发布

建设湾区统计数据库和统计网站。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统计数据库及网站,定期发布湾区内各城市的有关数据,以及湾区统计产品,并建立网站数据查询功能以方便用户使用。借鉴硅谷的作法,及时发布统计产品外包信息,将部分统计产品的数据收集及处理工作外包给非营利机构等社会组织或研究机构承担(硅谷指数由硅谷联合投资和硅谷社区基金会联合制定并发布,两个机构都是非营利机构)。在不断完善湾区统计数据库的同时,指定机构每年定期发布湾区年度统计报告,报告内容逐步精细化,保持数据的连续性与更新的及时性。

“一带一路”战略为粤港澳深度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而只有强化粤港澳区域的整体功能,才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构建粤港澳湾区统计制度,相当于率先拉开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幕,应该成为进一步密切粤港澳经济社会联系、强化和提升粤港澳区域整体功能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拓展和深化粤港澳合作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