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载体,消费金融在顶层设计中,有了更为清晰的着力点。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消费金融的提法还仅限于把多种常规消费需求扩大,和“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火”。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消费金融有两层含义:第一,放开市场准入,这其实是去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相关决策的延续。该会议后,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部门,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即可放行。第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则是第一次明文出现。

  消费金融行业去年9月贷款余额就已突破460亿,信贷规模复合增长率维持在20%以上,如何指导行业发张,监管层并没有耗费过多的时间、经历过多的弯路就提出了可以落地的实质性指导思路。当然,这与消费金融一开始就实行审批制、牌照制等相关制度密切相关。

  经过去年的发展,消费金额领域呈现出了三个趋势:一、参与主体扩容,越来越多的银行正联合民营资本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在去年6月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扩大后,“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不断扩容。记者粗略统计,就有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兴业银行(601166,股吧)、邮储银行、湖北银行、徽商银行、重庆银行、杭州银行、盛京银行等十余家银行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其中不少已获批筹建或正式营业。这些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如马上金融、招联消费)在客群、渠道、客户征信与资金成本上有天然优势,但银行自身也在加紧推出纯线上信贷类产品。这些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是简单移植银行的创新型产品,沦为一个信贷产品分发渠道,还是利用母体优势,针对新的细分市场推出相应产品,或许是今年重要的发展抉择。

  二、信贷产品加速线上化、场景化,目前各类涉足消费金融业务的平台(试点消费金融公司、电商/综合互联网平台等)都在推出纯线上授信类产品,并且将产品嵌入于包括电商、娱乐、旅游、教育在类的场景。

  除了阿里、京东等综合性互联网平台,越来越多垂直细分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比如,第三方支付、垂直记账、金融搜索、理财代销等玩家们,也开始根据客户流水和银行卡消费情况做起了授信,而且资金大多不是自有资金,是机构资金。联合机构授信有个前提,是平台的主营业务已经为自身积累了足够多的客户资金交易数据,比如消费场景、风险偏好、消费品类、消费数额、还款期限、银行流水等信息。今年开始,从上游积累了足够多客户交易信息的业态,开始发放信贷,或将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

  三、已具规模、市占率较大的消费金融平台,已经在向金融机构输出稳定资产。

  互联网平台已经开始输出以自身消费金融产品为基础池的资产。京东白条应收账款债权资产证券化(ABS)最新一期发行利率低至3.92%,利率几乎与同期国债持平。让市场深刻意识到原来草根出身的民营平台,开始正式输血资产证券化。专注于校园消费金融领域的分期乐,其8亿规模、优先级发行利率低至5.05%的第一期ABS,也已在上交所成功挂牌。两者向市场表明,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正从渠道化转向定制化,前者之于后者,已经从输出产品营销入口到输出征信数据,到现在的直接输出金融资产。

  在政策风口已至的消费金融领域,战火将更加剧烈,三大趋势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