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四大行利润增速放缓
近期,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相继公布了2015年度财报。
从4大行的增长幅度来看,在持续了多年两位数高速增长之后,四大行交上了近十年最差业绩,净利润均陷入低水平增长。
对于工行增速放缓的原因,姜建清说主要有以下原因:2015年,全球经济错综复杂,经济复苏乏力;国家加大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工行也加大了对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利率市场化,中央银行先后六次调整利率、下调利率。
中行行长陈四清也感慨道: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利润增速两位数的时代已经过去。
2015年,对于银行业来说是坎坷的一年。净利润增速放缓,银行高管离职频发,不良贷款率持续增加,票据兑付作假,“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济转型期的巨大压力......银行“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不过这些难题相对银行业的“Uber时刻”来说,都不算啥,或许,“Uber时刻”的颠覆者。
银行业的“Uber时刻”要来了?
花旗银行全球视角及解决方案部门——GPS(Global Perspectives & Solutions)在近日发布的最新报告称,金融科技(Fintech)将大大改变如今的银行经营模式。
报告认为,银行们的优步(Uber)时刻即将到来,银行的实体网点将被淘汰,移动设备将成为客户和银行之间的主要沟通“中介”。意味着银行不再需要那么多实体网点,包括在其中工作的人。
花旗预计2015~2025这十年间欧美银行将裁员30%,数量最多达到170万人。
“目前为止Fintech的绝大多数价值与电子商务相关领域,”花旗认为,目前很多国家的银行业还有接受Fintech的改造的机会,如果任由低利率环境侵蚀银行的利润空间,可能会“失去所有的利润”。
对传统银行来说,保持自己在借贷领域的市场份额是眼下当务之急。花旗分析认为,银行业56%的利润来自放贷,7%的利润来自支付。P2P借贷虽然规模还不大只占到全球贷款的1%份额,但发展势头相当迅猛。
花旗还发现,Fintech在亚洲和欧美的发展情况区别较大。比如美国新商业模式相关的收入在零售银行中只占2~3%的规模,在企业银行业务中收入占比更低。而在中国“金融流动从实体到数字化的转型令人叹为观止”,96%的中国电商销售过程没有银行参与。
真正的颠覆
英国巴克莱银行的预测更加骇人。
巴克莱前CEO詹金斯(Antony Jenkins)称,未来10年全球银行业需要裁减半数员工和分支机构,才能在汹涌的科技变革中求得生存。
在一场题为“金融服务优步(Uber)时代的来临”的演讲中,詹金斯认为,“未来10年,金融业的员工和分支机构可能最多减少50%,即使情况没有那么严峻,至少也会削减20%。”
在谈及全球银行业发展前景时,詹金斯称科技在银行业是不可阻挡的力量,可以改善客户服务、风险管理并提升效率,并会有新生力量发展成顶尖银行。传统银行采用新技术的速度很难与新生金融技术企业比肩,投向上述新金融企业的资本数额也可以说明,银行业将迎来“真正的颠覆”。
银行裁员已经开始
花旗和巴克莱绝不是在危言耸听。事实上银行裁员的大趋势已经在发生,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以来美国和欧洲的银行业雇员数量从最高点减少了73万人。
花旗称,“在美国,投资银行已经选择性的裁掉了不少人,不过零售银行还没有开始大规模裁员...在欧洲,也是类似的情况。
过去一年来各大银行的裁员计划:
巴克莱银行:詹金斯作为CEO去年7月被解雇。当时,巴克莱已经裁减了一些分支,而且此前制定的19000人的裁员计划已进行一半。
渣打银行:2015年11月初曝出第三季度出现意外税前亏损1.39亿美元,计划在2018年前裁员1.5万人,并重组超过1000亿美元的资产。
德意志银行:因去年三季度第三季度创下60亿欧元的史上最高亏损,德银被迫宣布裁员1.5万人。
摩根士丹利:去年9月,摩根士丹利宣布裁员1200人。11月,该行又曝出将股票交易部雇员最多5%(约100人)。
瑞信:去年10月,瑞信首席执行官TidjaneThiam表示,瑞信将在2018年底前节省35亿瑞郎开支,并在全球范围内裁员5000多人。
花旗:花旗集团计划今年1月起将裁减至少2000名员工。
荷兰合作银行:荷兰合作银行表示,计划在2016至2018年裁员9000人。
如此看来,“银行业自动化拐点”真的要来了!
科技改变一切
有关传统银行业分崩离析是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类似Fintech的概念被视为银行业的终结者。无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还有待时间来验证,但不可否认的是,银行和资本市场许多方面已经受到了“外来者”的挑战。新兴产物/概念的最大后盾在于,科技创新的力量有可能改变传统的一切。数以万计的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全面渗透那些弱点百出的传统机构。想象一下未来银行业的情形:没有银行家的银行、无需实体分支机构便能提供服务、无需存款便能放贷……
新模式:灵活、合作、开放
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尤其是那种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公司,过去几年已经在简化他们的业务和运营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方式,外包非核心业务不仅更简单而且更便宜。
在新的组织架构下,员工很有可能非坐班制。这就意味着,形成一个统一的企业文化、保留企业的辨识性、并维持员工的忠诚度会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通过复杂的网络和工作网,银行和第三方合作之间的关系会愈加紧密。这种延伸性的生态系统会带来新多便利和潜在的风险。
品牌重要性和客户体验
用不了太长时间,银行业也将面临其他行业同样的问题——品牌辨识度。金融危机以来,许多银行依然未能摆脱之前的负面形象,市场对于银行业的信任度也处于冰点。过去十多年来,银行的品牌效应增长是最为缓慢的,这显然和银行业在经济和社会体系中的重要性无法匹配。
未来银行业势必会面临打造自身品牌和提升用户体验的历史使命。只有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服务并获得更多的客户需求,银行才有可能为客户做到“量身定制”的服务。
Our prediction
全新的支付方式:区块链、直接&无缝
作为支付和交易的重要媒介,银行运作的方式将更为现代化。区块链的横空出世正在改变现有的格局。同时,移动端支付增长也在“逼迫”银行做出角色调整。排媒现象对于银行业的威胁是切实可见的。
可以明确的是,未来的支付系统会在持续不断改进的科技推动下变得大为不同。未来五年内,区块链将是最具有变革性意义的支付方式。到2020年,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私人支付系统交易量会大幅增长。Uber和区块链技术的结合体——自动交换支付系统会在2025年成为现实。此外,由于交易变得更为直接和数字化,交易费用也会下降。当然银行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还是毫无疑问的。
Our prediction
人工智能主导交易
过去十年来,“无需交易员的交易”已经成为现实。算法交易和交易所电子化令人类交易员的重要性不断减弱。不过闪崩等情况的出现也证明,新的风险也在逐渐浮现。
自动化交易的发展和交易所清算系统的加速或令市场更有效率,不过这也会导致趋同性更加明显。人类的角色重心将转向构建算法、投资决策、策略建议和客服服务。
Our prediction
适者生存
美国银行业的历史证明,脱媒化绝非一朝一夕。三十多年前,银行在企业信贷中的占比一家独大,而2014年银行在企业信贷中的比例已经只有30%左右。这一趋势总体而言是有益的,可以提升金融市场的深度,避免银行业出现问题而导致经济受到挫伤。
市场化信贷模式(批发信贷)的趋势将不断得到强化。金融机构可能通过“大鱼吃小鱼”的兼并或者与大型银行合资的方式来努力确保自己的市场地位,银行也会吞并一些做批发信贷及相关技术的(金融)机构,类似白标的合作方式也可能出现。
Our prediction
互联网企业与银行的竞合关系
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传统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庞大的客户数据,开始逐步渗透到金融领域:首先是支付,接着是贷款和理财,最后是存款,一些互联网公司已经进入到供应链金融、保理等业务领域。
当前,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不能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视而不见,认为它无足轻重;但同时大多数银行也不会据此认为银行在互联网企业面前会毫无作为,应该客观、理性、辩证地看待互联网企业与银行的优劣势对比及竞合关系。
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哪里?
互联网企业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其没有传统银行所受的监管限制,它可以打无规则的游戏;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基因和草根属性,又使其具有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同时,互联网企业更加注重客户体验,甚至体验高于安全。还有一点,互联网企业没有历史负担,它可以把从金融服务获得收入全部给予客户,甚至把其他收入贴补给客户,而银行作为传统金融行业的既得利益者,长期依靠利差和服务收入,且背负“暴利”的道德指责。
互联网企业的劣势也很明显。没有金融牌照,不受监管,所以也不受保护;需要对接金融机构的资产;同时,技术安全和资金安全的保障都比较低。此外,流动性管理方面,目前为止,互联网金融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考验。
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优劣势正好颠倒。银行拥有合法的金融牌照,受法律的保护,有严格的风险管理,尤其擅长流动性的管理,注重安全和声誉,拥有大量客户的信任。同时,传统银行还具有非常完整的产品线,特别是资产业务,比如“宝宝们”最终还得依靠投资银行协议存款来获取收益。
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恰恰是银行的劣势:受到严格的监管限制,缺乏创新的动力,对市场的反应比较慢、不灵活,对客户体验的重视不够,还有历史负担和既得利益对银行的束缚。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给市场和投资者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然而,个人并不认同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颠覆。未来不是互联网企业变成金融机构(当然不排除将来有一部分会成为金融机构),而是金融机构变成互联网企业。
互联网拥有巨大的变革的力量,尤其在推动银行销售和服务渠道、以及银行和客户之间交互方式改变方面,其意义是革命性的。互联网技术脱媒以及去中介化的功能,整体降低了交易成本,扁平化的管理也有助于效率的提升。
冷静思考之下,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互联网在渠道意义上挑战传统的银行和资本市场,但在产品结构和产品设计上跟银行、保险、资本市场等所经营的产品没有区别。金融的本质没变,还是交易各方的跨期价值交换,是信用的交换。金融产品本质是确定的现金流和不确定的现金流的一种跨期交换,这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发生改变;金融机构对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三性平衡的原则并没有任何的改变;一切金融产品的收益都需要底层基础资产的支撑,这一点也没有任何改变。
因此,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更多是一种竞合关系,有竞争,有相互的渗透与反渗透,但是也有合作的空间。
以业务维度划分:银行负债、资产、中间三大业务,互联网企业更擅长支付服务和吸收负债;而以批发和零售维度划分,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于零售市场。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可以更好地帮助银行做好负债端的业务,银行则可以把精力重点放在资产端业务。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风险经营,主要体现就是资产端,核心是风险资产定价水平。余额宝们不会革掉银行的命,只会帮助银行做他们真正应该做的事。同时,批发领域需要的资金量巨大,更需要一种安全和信誉,所以B2B领域仍然是传统银行的优势领域。
未来可不可以把互联网企业变成传统金融机构的前端、销售渠道,让它去导流、去完成社会闲散资金的聚集;而银行在后端专心做资产业务,特别是大资产业务、大中型的公司金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向。
当前商业银行面临外部经营环境的巨变,资本监管、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技术进步,这四大趋势代表着银行业当前受到的巨大威胁和挑战,这些趋势背后都指向一条:银行必须走轻资本的互联网发展道路。互联网时代下商业模式与金融模式的变革已不可扭转。
未来银行构想:消失的网点
在互联网上,用户有多种活动,新闻、视频、搜索、游戏、购物、社交、地图、投资、支付等等,每一个用户需求都可能催生出一个甚至几个上亿人的巨大用户流量入口,而且只要这个应用有足够的用户粘性,就可以沿着它往下拓展其他应用。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入口为王”法则!
然而,相比搜索、社交、购物等应用,金融属于次生需求,总是在用户满足其他需求的过程中的伴生需求,很难具备客户粘性,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身为蓝血贵族的金融机构才会低声下气地去和草根出生的互联网企业合作。
如果银行把自己的入口和互联网主流入口绑定就可以大大提高客户流量。另外一个思路:如果银行能做出一个类似搜索社交浏览器等主流入口,岂不就可以不求别人?银行电商是一个探索,但是其他探索还没看到。
银行的产品与服务势必将朝向以开放、分享、创新、个性、普惠为特征的互联网精神发展,更大地发挥互联网低成本、高效率、开放式、无边界、平等普惠的优势,充分地应用互联网的精神、理念和技术,将互联网作为主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渠道。在具体业务模式上将涌现出更多自金融、微金融、草根金融、普惠金融等创新业务模式。
未来,银行网点转型的终极目标其实是消灭网点。也许在不久的未来,银行多过米铺的现象将得到根本改观,客户与银行的交互将主要在云端了!
注:本文综合自华尔街见闻、《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企业家》,并有所删减。其中之一作者王鹏虎系中信银行信贷部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