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2016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连续三次下调全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期从3.6%下调至3.1%,其他主要国际组织也普遍下调了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在此背景下,促进“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仍是二十国集团(G20)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全球低增速源于结构性问题  

    面对持续低迷的全球经济,G20各国加强政策协调与应对至关重要。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G20土耳其安塔利亚峰会上指出的,我们要找准病灶,对症下药。全球低增长困境是表象,体现为总需求不振、失业问题突出、债务高企、贸易和投资低迷等。虽然其与周期性因素和短期下行风险密切相关,但更深层次原因则源于全球经济的中长期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危机后各主要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潜在产出水平下降,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回归强劲增长的根本性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恢复全球经济活力,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促进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结构性改革。经济规律表明,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生产要素总量是有限的,并且受要素投入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制约。因此,经济增长如果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来推动,总会遇到瓶颈,最终仍需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结构性改革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路径,这已在许多理论研究和国别实证分析中得到确认。  

    以中国为例,通过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波浪式前进的改革,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要素配置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有力地带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其他G20国家看,也有很多结构性改革的成功案例。国际金融危机后,德国经济表现出较强韧性,继续成为引领欧洲经济增长的核心之一。这得益于德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结构性改革的重视,要素配置不断优化,创新得到有效激励,增强了本国核心竞争力。在受危机严重冲击的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通过在金融部门、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坚持推进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有了明显起色,失业问题也逐步改善。  

    G20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  

    近几年G20对结构性改革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并做出了许多政策努力。特别是2014年G20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峰会通过了促进增长的G20全面增长战略,其中包括大量结构性改革承诺。此后,各国根据形势变化对增长战略进行了更新,增加了新的政策承诺。但总体上,G20改革进展仍落后于预期,离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目标仍有一段距离。  

    中国担任2016年G20主席国以来,把结构性改革作为财金渠道重点议题之一,推动G20各国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果。一是首次就G20结构性改革议程进行“顶层设计”,确定了结构性改革的九大优先领域和48条指导原则,并制定了一套衡量结构性改革进展的指标体系。九大优先领域包括促进贸易和投资开放、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及获取教育与技能、鼓励创新、改善基础设施、促进财政改革、促进竞争并改善商业环境、改善并加强金融体系、增强环境可持续性、促进包容性增长等。其中,每个领域下包括4~7项指导原则,为G20各国在各优先领域下制定改革措施提供了参考。指标体系包括了劳动生产率、就业率等在内的12个指标,涵盖了大多数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二是进一步提高了G20各国改革行动的协调性和有效性。在考虑各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差异的基础上,G20就最重要的改革领域和原则找到了“最大公约数”,制定了改革优先领域和指导原则,这将有助于各成员协同推进和落实改革,最大限度发挥改革的正面溢出效应。考虑到各国国情不同,政策考虑和改革重点各异,各方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有关优先领域和指导原则。三是加强了对G20各国改革进展与成效的监督。G20各国同意根据指标体系每两年就改革的进展进行一次评估,评估结果将纳入G20问责评估报告。这将有助于相对客观地衡量各国改革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带来的整体效果,并为下一步改革行动提供参考和指导。深化结构性改革的成果文件已在7月下旬G20成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审议通过,将作为今年G20财金渠道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提交杭州峰会。这充分证明G20认识到结构性改革对促进中长期增长的重要性,进一步凝聚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共识。  

    中国将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就中国而言,经济基本面良好,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但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面临着“三期叠加”的严峻挑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放缓,结构性问题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成为现阶段的突出挑战。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成本均大幅上升,环境约束更加明显,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在此情况下,为实现和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方面下功夫。这就要求我们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具体来讲:一是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实施有关税收优惠和金融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包括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落实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等,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二是推进简政放权。继续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幅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三是理顺价格关系。重点是减少对市场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着力完善基于市场供求的价格形成机制。如在农业领域,打破僵化的农业价格体制,消除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扭曲,同时改革农业补贴制度,鼓励环境友好、适度规模经营、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四是推进城乡要素流动。围绕城市圈发展紧凑型城市,做到产业发展、就业转移、公共服务和人口集聚相统一。破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障碍,推进户籍改革,鼓励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转让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可携带,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扩大有效需求。五是扩大有效供给。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支持做好精准扶贫、生态环保、现代农业、基本公共服务等短板工作。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支持加强质量监管,大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及品质。六是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防范和控制风险。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缓解部分地区偿债压力。加快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和融资,继续发挥转型后的企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快改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面临转型升级关键时期。世界经济也走到了从应对短期危机向积累中长期可持续发展动能转换的十字路口。我们将继续深化结构性改革,并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动G20结构性改革议程,为世界经济的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做出贡献。  

(作者系中国财政部部长,本文小标题由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