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会发生美国式金融危机;调整中必然会损失一些财富;要当心‘温水煮青蛙’,防范损失更多的财富。”
9月11日,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理事长夏斌在江苏苏州出席恒天财富第二届财富管理高峰论坛,并做主旨演讲。
当前中国的经济现象比较复杂、微妙,各种舆论争议不休,有人唱空、有人唱多,也有人说,当前中国经济调整是在“底部”或“摸底”,也有人说离“底部”、“拐点”还早着了。 面对诸多争议,夏斌参事站在大历史的角度,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6年的经济发展情况,从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驾马车”对经济的贡献程度等权威统计数据出发,对阶段性趋势和拐点进行了细致分析。
同时,他还站在世界经济的角度,把中国在“超级繁荣”时期(2002-2011年)的核心统计数据,与工业七国进行了比较,特别把2000年后中美经济发展状况和宏观政策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 在扎实地数据比对、缜密地逻辑分析和中长期趋势判断的基础上,夏斌得出初步结论:
1、中国长达十年曾经的“超级繁荣”,得益于中国人口红利和改革红利,这是内部因素。
2、本世纪初的美国宏观政策失误,特别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和其后的房市泡沫,制造了世界第一大国“寅吃卯粮”的超大消费市场,为中国经济曾经的“超级繁荣”提供了空前的外部需求;
3、“兴奋中的高增长”忘却了结构调整。中国曾经的“超级繁荣”,以出口投资为主导的发展方式,必然不可持续。
面对中国经济“超级繁荣”的原因分析,夏斌认为,当今中国经济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高速增长”不可持续,经济调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
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结构大调整,夏斌认为,必须首先摆正心态,要充分认识到调整的必然性。要认识到,调整意味着速度下降,意味着破产、失业增多,意味着金融风险要暴露。同时我们要坚守“底线思维”,既要防止大范围的失业浪潮,又要做好防范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各种准备。
对于社会舆论热议的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夏斌认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对的,但也不能过分夸大。
他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尽管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但目前不会发生美国式的金融危机,原因有二:1、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些国家在危机后采取的政策,通过大量的货币投放确保了银行不会发生挤兑问题。如果央行货币政策在较短时间内回归中性、常态化,一些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支付风险问题马上会暴露。2、中国有各种行政干预,不允许银行逼债、抽贷,不允许企业破产,才防止了债务链的风险传递。如果短时间内坚持严肃的市场法治,一批企业马上会倒闭破产并引起可怕的连锁反应。
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前景,夏斌认为大家应有信心:
1、中国13亿庞大的消费市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还远远没有释放;
2、严重对立的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彻底改变,这是巨大的内需潜力,1900年前后美国崛起时的大国内需市场的经验可借鉴;
3、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和经过30多年历练的产业大军、人力资本;
4、银行资本实力雄厚,呆坏账风险基本可控;
5、3.2万亿外汇储备和27万亿国企净资产,是中国防范经济大震荡的“本钱”;
6、互联网、新经济、新产业等新动能正在“蓄势”;
7、改革步伐加快,改革红利将逐步释放;
8、关键一条,中国政府的居安思危,没有“这次不一样”的观念。
最后,夏斌特别强调,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虽然长期充满信心,但面对短期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挑战,中国政府唯有大力推动改革,加快步伐,才是根本出路。如果不真正加快改革,那么“温水煮青蛙”,暂时不会爆发系统性风险,但照样会把经30多年改革开放国民辛辛苦苦积累的宝贵财富慢慢侵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