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9日下午,主题为“新经济与旧制度”的2017综研基金·中国智库论坛暨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年会在深圳举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课题研究小组及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阿里研究院与华大基因等研究机构与企业代表出席并参与讨论。


就在此前6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专门就新经济、新业态及共享经济的属性界定、制度调整及责任落实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并明确提出“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


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2016年就将“新经济与旧体制”确定为重点研究方向,与多家深圳新经济龙头企业一起共同展开课题研究,并于2017年5月提交首份研究报告,为中央决策层在新经济监管思路上提供参考。


为此我们整理摘录了部分论坛嘉宾讨论内容以飨读者。

郑宇劼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智库研究信息部部长


最近,关于宏观经济形势有很多争论。各个机构首席经济学家纷纷讨论,到底我们有没有进入新周期,以及什么是新周期。


乐观派认为上半年GDP高达6.9%的增长,以及超预期的工业、消费和出口数据均体现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轮新的上升周期;而悲观派则指出,虽然数据不错,但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没变”,依然是投资推动下的“产能过剩”式增长,与此同时,高企的债务杠杆与经济泡沫,跟城市化放缓、人口老龄化等长期趋势一起,对中国经济增长构成了巨大压力。


我们其实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两面性?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发展中都存在着这样的两面性,是因为什么?


随手举几个例子,比如我们每100元固定投资中,40元投向了服务消费领域;每100个新增就业人口中,流向制造业的人数从60个降到了30个。从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来,中国经济已经在向创新、服务和消费型转变,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量变”的同时,新经济的“质”也在迅速提升:到2016年中国已连续6年居世界发明专利授权首位,十年平均增速21.4%;美国白宫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中,SCI收录的中国相关论文增长约6倍,过去十年近2万篇顶级人工智能文章中,华人作者占比不断上升。


就在刚刚公布的全球197家“独角兽企业”(估值超过十亿美元的初创公司)中,中国以23%的比例紧随美国(54%)之后,超过其后印度(4%)、英国(4%)、德国(2%)与韩国(2%)之和。我们跟美国一样,是全球无人机专利最多的国家。


现在有一个词叫做“新四大发明”,我们的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被誉为新四大发明。这四大发明中三个都是跟互联网技术、跟新经济有关的,已经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成长速度。


新技术、新产业不是今天才有,历史上一直都有,它如何来推动经济增长?很关键的是看两个大的指标:第一,这些新技术、新产业有没有带来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第二,有没有带来大规模的消费升级?


按照这两个指标,我们可以看到这新四大发明都带来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升级。比如高铁带来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移动支付推动手机不断更新换代等等。


而在全球化的“新经济浪潮”中,新经济和新产业对中国还有两个非常有特点的拉动作用,第一,对中国的就业和城市化有非常大的带动作用,它创造了什么?非常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


那天我看到一个快递员,他手上拿了6个手机。我说你是干吗的,他说我是送外卖的。为什么要拿6个手机?相当于他在打6份工。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快递业每年高达300亿件业务量、4000亿收入规模,已创造了数百万就业机会;而年交易金额高达23万亿元的电子商务市场,带动就业可能高达数千万人次。我们可以看到新经济带来的大量非正式经济、更灵活的经济,创造了一个非常弹性的劳动力市场。


第二点其实不是很多人观察到的,新经济对地租的转移效应。网购和电子商务确实对实体商业有不小的冲击,这个不可否认。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你商店好的时候,你的利润并没有给你自己赚取,你的利润往往是被业主赚取了。


但是网购不需要租店面,全部在后台操作,这部分利润、这部分价值到谁那儿去?应该说到消费者手上去了,避免了这个价值被地租所吞噬。


我们的经济为什么出现这样的两面性?一方面确实是因为新经济的力量和规模现在还不够大,研究数据显示新经济占整体经济的比重始终在30%左右。


为什么不够强大?实际上是有很多制度性的因素导致它不够强大。


我们研究新经济与旧体制的冲突,从监管上来说有“三个并存”:第一,监管碎片化,各个部门之间协调问题很大;第二,监管滞后;第三,监管缺失。几乎所有的新经济业态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博弈;制度缺失、监管手段“新人穿旧衣”;部门管理碎片化;有限资源分散化。这是我们从各个领域观察到监管上的一些问题。


当然我们也看到中央层面,包括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专门讲,不要用老办法管治新业态,要有包容的心态。包括分享经济的指导意见,包括鼓励双创,我们看到理念还是比较新的,但如何落实还是个问题。


新技术、新产业从历史上来看从来都是在利益冲突、法规制约,甚至公众质疑当中成长的,这没有关系。我们相信随着“边界重塑”与监管的完善,新经济仍然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