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日本央行调整YCC是为了在维持宽松的立场不变的情况下纠正年初以来收益率曲线的扭曲情况,并改善日本国债市场的流动性。鉴于黑田东彦将于明年4月卸任,且当前下任行长的主要候选人均做出鹰派发言,雨宫正佳、山口光秀和中曾宏在近月都强调央行要为退出宽松做准备。届时,日本央行货币政策或将出现进一步调整。
金融界12月21日消息 12月20日,日本央行宣布调整YCC政策区间上限(收益率曲线控制,Yield Curve Control),日本10年期国债利率区间从±0.25%调整至±0.50%。
尽管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举旨在使收益率曲线控制更具可持续性,并不是加息。但在当前内部通胀、日元贬值环境下,扩大YCC浮动范围相当于日本央行“变相加息”,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会明显上行。
政策宣布后,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21BP至0.46%。日债与美债收益率跳涨,日股大跌,日元兑美元汇率上涨约4%,创34年来最大单日涨幅。
日本央行迈出退出YCC第一步
日本央行于2016年9月起实施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旨在通过无限量购买国债的方式来控制国债收益率的上下限,最终影响公司债券收益率、贷款利率以及其他融资利率,使得利率水平能够长期维持在零附近,从而刺激经济发展。
为何调整YCC?长江宏观指出,今年以来欧美等主要经济体陆续开启加息周期,而日本是今年以来为数不多货币政策仍未转向的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错位引发利差的大幅走阔,最终导致日本国债被大量抛售、长端利率波动加剧。
在此背景下,日央行控制收益率曲线的难度不断增大,购买国债的规模也随之增多,但日央行不断增持国债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日本国债的流动性明显萎缩,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压力指数也持续走高。
因此,本次日本央行调整YCC是为了在维持宽松的立场不变的情况下纠正年初以来收益率曲线的扭曲情况,并改善日本国债市场的流动性。
长江宏观指出,当前日本央行面临较大的货币政策转向压力:一方面,海外欧美等主要国家收紧货币政策,而日本货币政策迟迟未转向,导致美日利差不断走阔、日元持续承压,日本央行面临内外失衡的压力;
另一方面,随着疫情政策的放松以及全球能源及粮食涨价的影响,日本核心CPI已经高于同比2%目标,通胀水平在近期也有所升温,指向日本央行调整货币政策的必要性不断增加。
高盛日本首席经济学家马场直彦(Naohiko Baba)在今日给客户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随着日本央行开始了第一步行动,接下来该行可能会放弃负利率政策,以加强对收益率曲线控制的可持续性。
瑞银证券首席日本经济学家、前日本央行官员足立正道(Masamichi Adachi)认为,无论日本央行怎么称呼它,“这都是朝着退出迈出的一步”:这为2023年新行长上任后加息打开了大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日本央行将1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上限提高一倍的意外决定是明智的一步,同时呼吁日本央行政策制定者与市场清晰沟通。
鉴于黑田东彦将于明年4月卸任,且当前下任行长的主要候选人均做出鹰派发言,雨宫正佳、山口光秀和中曾宏在近月都强调央行要为退出宽松做准备。届时,日本央行货币政策或将出现进一步调整。
全球流动性多米诺骨牌开始倒下 如何影响全球金融市场?
中金宏观研报称,向前看,不排除日本通胀上行倒逼日央行于2023年退出宽松。如是,则全球“便宜钱”的最后一个水龙头将被拧紧,发达经济体利率面临上行压力。
长期以来,日本是全球利率的“洼地”和“压舱石”,国际投资者可以在日本低息融入资金,购买其他资本市场的高利率资产,同时日本的投资者也更青睐于其他资本市场的高利率资产。
但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上升,可能初步打破这一趋势,使得资本回流日本,阶段性推升其他国家的债券收益率,同时带动日元的升值。
民生宏观指出,一旦这些套息盘开始反转,抛售其配置的美债美股等资产,或将对全球市场造成较大扰动。
若日本央行持续收紧货币政策,或标志着疫情之前十年的全球美元循环范式的改变,引发一场规模浩大的全球金融资产再平衡。其背后本质上的逻辑是全球宏观环境从“低通胀-低利率-低波动”切换至“高通胀-高利率-高波动”。
过去存在大量建立在“低利率-低波动”环境之上的宏观策略/行为,以日本、欧元区等负利率经济体内的投资者,在海外尤其是美国寻找高收益资产最为典型。其一,当前在“高利率-高波动”的宏观环境下,各国政策利率抬升,使得全球投资者在各国的资产配置开始出现调整的迹象,这将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定价。
其二,金融市场高波动或将成为常态,当前不仅是日本,美国、欧元区等债券市场同样面临市场流动性恶化的局面,且蔓延至外汇、商品市场。在资产价格高波动的情况下,容易触发类似于“英国养老金扰动英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危机。
明年国内要警惕通胀超预期冲击
从政策上看,东吴宏观认为日本央行意外“加息”确认了海外货币政策迎来了紧缩放缓的拐点;但是短期市场层面,年末全球流动性将面临大考,对流动性敏感的资产将面临阶段性冲击,对中国而言港股可能首当其冲;从政策变化背后因素来看,明年国内可能要警惕疫情优化后的通胀超预期冲击。
由于商品价格大涨、汇率大幅贬值等因素,日本国内通胀大涨,10月已经升至3.7%,上一次出现如此高的通胀还要回到1991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疫情在3月逐步放开,8月确诊达峰后,CPI环比开始明显加速,10月季调环比增长0.6%,创下2014年4月以来新高。此前一直秉持要保持宽松的日本央行,在年末突然改弦易张,背后很有可能受到通胀加速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当前通胀尚不构成问题,但是疫情优化以及确诊达峰之后,通胀环比加速也是大概率事件,届时政策会如何应对?日本央行的超预期举动可能算是敲响了警钟。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