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极具挑战、极其不凡的一年。大国博弈、俄乌冲突、疫情延宕、通胀飙升、能源危机、经济脱钩……大变局之下的世界经济行至新的十字口,未来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风险和挑战。面对风高浪急的时代大潮,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金融心系“国之大者”,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初心本源,持续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水平金融业对外开放,牢筑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以“金融报国”“金融惠企”“金融为民”的使命担当,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1.货币政策“总量+结构”组合发力,“以我为主”稳定经济大盘
2022年以来,人民银行多次打开货币政策工具箱,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靠前发力,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环境。总量上适度充足,灵活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节奏,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完成上缴结存利润超1万亿元支持留抵退税;结构上做好加法,推出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精准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 综研评论
全球加息潮下“以我为主”货币政策更加成熟定型。2022年是全球超级加息年,在美联储七次加息带动下,全球主要经济体开启近年来范围最广、最为激进的加息大潮。反观中国并未随波逐流,坚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基调不变,针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稳健货币政策及时加大实施力度,综合运用“总量+结构”货币政策工具箱,多措并举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对助力实体经济纾困和巩固经济恢复基础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人民银行经过多年探索,已基本形成一套适合国情的货币政策体系,在总量性政策框架下灵活运用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需要动态调整支持重点。下一阶段,预计人民银行仍将基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精准有力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发挥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双重功能,让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2.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新市民“同频共振”,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2022年乡村振兴和新市民成为普惠金融发展重点。一方面,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均将农村金融列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分别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指导金融系统优化资源配置,切实加大“三农”领域金融支持;另一方面,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 综研评论
县域农村和新市民成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主战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金融工作重点,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让广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更加充分、更加平等、更加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务,与促进共同富裕的总体方向不谋而合。当前我国普惠金融服务对象不断向县域乡村地区下沉,从金融扶贫扩大到小微企业、“三农”领域,并进一步向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新市民群体拓展。金融促进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解决金融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息不对称、风险收益不匹配等问题,还须持续加强政策引导和科技应用,根据不同对象群体和地方实际状况创新金融举措,扩大金融高质量供给,降低金融供给成本,打通金融直达“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3.绿色金融“五大支柱”加快成型,压实“双碳”金融基石
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碳金融产品》金融行业标准(JR/T 0244—2022),在碳金融产品分类基础上,明确碳金融产品实施要求。6月,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将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层面,并把环境社会治理(ESG)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7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作为主任单位,牵头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正式建立全国统一、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债券标准。11月,人民银行作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席主席,牵头制定《G20转型金融框架》,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
# 综研评论
“五大支柱”保障绿色金融发展有章可循。自“双碳”目标提出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进入“快车道”,特别是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加速成型(包括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极大带动了绿色金融应用推广和市场扩张,有效发挥了金融支持绿色发展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但客观来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从政策导向转为市场导向的探索阶段,绿色投融资所面临的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产品和分析工具缺失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激励约束机制等引导金融机构算好“绿色账”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仍待完善,如何与普惠金融协调发展、如何与金融科技有机结合、如何与转型金融做好衔接等也将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议题。
4.A股上市公司突破5000家,“专精特新”企业成上市生力军
2022年在全球资本市场寒冬之下,A股IPO成绩单亮眼,上海、深圳、北京三大证券交易所上市新股424家,上市公司总量已经突破5000家,IPO合计募资5868亿元,同比增长2.64%,融资额高居全球股市首位。随着注册制深入推行,全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计354家,在年内上市新股中占比83.49%,募资金额合计4480.2亿元,占比76.35%。
# 综研评论
“专精特新”用创新钥匙打开资本市场大门。近年来,从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到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再到新三板深化改革稳步推进,我国资本市场为越来越多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中小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受益于政策护航以及投资者越来越关注企业成长性,2022年A股新上市企业中,超过八成为来自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的中小企业,其中近五成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但是从国内近9000家的“专精特新”企业规模体量来看,目前上市率有待提高,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企业需要大量长期性资金投入。同时企业上市之后,更要加快高质量发展,跑得慢的、跑偏路的都将会被淘汰出局。预计接下来,将进一步强化资本市场制度优势,提升服务“专精特新”能力,优化企业融资路径,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坚定市场信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动力。
5.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银证保金融机构抢滩布局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标志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正式建立。11月,人社部、财政部、国税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具体参加流程及相关管理作出明确规定。随后,银保监会、证监会陆续公布首批开办、管理、销售个人养老金业务机构名单,人社部会同财政部、国税总局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36个先行城市或地区启动实施,标志着个人养老金业务的正式落地。
# 综研评论
推广个人养老金已下好“先手棋”,下一步要打好“主动仗”。与此前已投入试点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相比,目前出台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在简化个人所得税抵扣程序,降低领取养老金收入实际税负方面作了进一步优化。同时,个人养老金制度由人社部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统一管理,为参加人提供个人养老金账户管理、缴费管理、信息查询等服务,大幅提升了管理透明度、便利度,也增强了普通民众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信任感,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顺利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和技术基础。随着金融机构的积极推广,已有不少民众尝鲜新政,但也有部分民众对于养老金购买额度,税收优惠力度、产品选择多样性等抱有更高期待,后续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广运行,各种新的问题和诉求也会陆续浮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持续优化制度、随时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推动我国个人养老金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6.中美达成审计监管合作协议,中概股退市危机初步解除
2022年8月,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合作协议依据中美两国法律法规,尊重国际通行做法,按照对等互利原则,就双方对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开展监管检查和调查活动做出了明确约定,形成了符合双方法规和监管要求的合作框架。
# 综研评论
良好的境外上市环境离不开跨境监管合作。一段时期以来,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监管的不确定,对赴美上市的中概股企业带来了不小困难。中美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是双方在解决中美审计监管合作问题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为双方依法对共同监管范围内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日常检查和执法合作建立了监管合作机制,为下一步双方在符合各自法律规定和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对等、高效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总体来看,协议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确立对等原则,中美双方均可依法对另一方辖区内开展检查和调查,并请求对方协助;二是明确合作范围,主要是包括协助对方开展对相关事务所的检查和调查;三是明确协作方式,双方将提前就检查和调查活动计划进行沟通协调,美方须由中方监管部门协助获取相关资料并开展访谈和问询。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美跨境审计监管顶层架构设计已初步成型,为陷入困境的中概股企业带来了较为明确的解决方向,随着协议跨境审计监管框架顺利落地,在美中概股企业以及拟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将获得更积极的发展空间。
7.“石油人民币”呼之欲出,人民币国际化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2年12月,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提出“构建能源立体合作新格局。中国将继续从海合会国家扩大进口原油、液化天然气,加强油气开发、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合作,开展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若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石油人民币结算得以实现,将极大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冲击。
# 综研评论
“石油人民币”预期摆脱全球能源美元依赖。俄乌冲突期间美国对俄罗斯采取的制裁措施已经表明,“金融武器化”成为西方制裁他国新手段,目前石油美元支付采用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结算系统由西方国家主导,若能在国际贸易中更多使用人民币结算,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潜在货币支付安全风险。随着近十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实施,以及国内石油需求量增加,我国先后与俄罗斯、尼日利亚、伊朗签署协议试点人民币结算石油贸易,此次与海合会就采用人民币进行油气结算意向若能顺利落地,有望逐步构建起以人民币为主结算渠道的石油贸易体系,不仅会大幅提升人民币在全球结算、外汇交易、储备货币中所占份额,进一步巩固离岸人民币币值稳定,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石。
8.金融支持“三箭齐发”,落实房地产发展长效机制
2022年“保交楼”“稳民生”贯穿全年,政策面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步发力,从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政策,到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设立专项借款“保交楼”,到下调LPR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到各地降低首付比和房贷利率、放宽限购/限贷政策,力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特别是11月以来,支持房企融资政策进一步扩大升级,从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扩容,到国有六大行落实“金融16条”向优质房企提供万亿级授信额度,到证监会支持房企股权融资5项措施,信贷、债券、股权“三箭齐发”,为房地产市场注入资金“活水”。
# 综研评论
“稳房市”短期稳房企、关键看需求。伴随着房地产纾困政策陆续出台,部分大型房企融资条件获得改善,房屋竣工及施工进程有所加快,但在居民购房意愿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全面回暖尚需时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表态“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能简单以放松调控或收紧调控来评判,以防陷入‘一放就乱、一抓就紧’的尴尬局面”,预示着房地产调控导向转为恢复和稳定市场。考虑到我国城镇化建设正处于加速阶段,居民在住房面积、配套设施、物业覆盖等方面仍有较大不足,有足够需求空间为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提供支撑。如何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下,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仍是未来政策调控和市场发展方向。
9.金融稳定立法加快推进,统筹维护金融稳定“四梁八柱”
2022年4月,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改委、司法部、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积极推进金融稳定法立法工作。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随后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分为总则、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化解、金融风险处置、法律责任、附则六个章节49条具体细则,旨在保障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基本功能和服务连续性,不断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遏制金融风险形成和扩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 综研评论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金融业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行业,金融业务具有巨大的风险外部性,一旦发生传染蔓延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深远影响。当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金融基础法律为统领,以金融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重要内容、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法律体系,但对于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总体上还缺乏整体设计和跨行业跨部门的统筹安排,相关条款分散,规定过于原则,一些重要环节欠缺制度规范。对此,有必要制定《金融稳定法》,总结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健全维护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切实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10.金融反腐重拳出击,以廉洁管理护航金融市场
2022年金融系统被列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披露的“执纪审查”人员名单人数达77人。其中,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执纪审查中管干部2名,执纪审查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国企和金融单位干部56名,党纪政务处分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国企和金融单位干部19名。从落马人员的履历看,涉及银行、保险、券商、信托等在内的多个金融细分领域,其中银行业占比最高,国有六大行、三大政策性银行超过30人被查,农信、股份制银行及地方商业银行也有多名高管落马。
# 综研评论
惩治金融腐败和处置金融风险一体推进。从近年来查办的金融腐败案件来看,金融机构高管一旦发生腐败,不仅涉案金额巨大,往往还涉及金融监管违规和重大业务风险,对所在机构和人民群众利益带来重大损失。因此,金融反腐不单是严厉查处系统内失职失责、违法违规和腐败行为,更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障金融方针政策落实的重要措施,必须与金融风险防范统筹协同,紧盯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坚决斩断权力与资本勾连,坚决破除权钱交易的“利益链”“关系网”,用清廉金融文化涵养金融生态“绿水青山”。另一方面,由于金融领域腐败往往具有隐蔽性强、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对纪检监察带来较大困难,需要进一步提升金融反腐精准性、专业化水平,对金融系统的政治生态进行深入分析,提升穿透式发现问题能力,有效应对腐败手段翻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