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即将结束,全球金融市场在今年也经历了不小的波动。今年3月,美国硅谷银行突然宣布破产倒闭。此后,美国银行业危机进一步传导至欧洲,引发了全球银行业的恐慌情绪。而这背后的原因,与美联储连续大幅加息的货币政策紧密相关。

  在美联储连续提高利率与银行风险管理不善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美国银行业陷入倒闭风波。尽管最终这场风波并未演变为更加严重的金融危机,但也足以让市场保持警惕。行至年末,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央行渐渐放慢了加息的脚步,并且步入了本轮加息周期的尾声。全球银行业似乎也可以松一口气。但为了防止类似硅谷银行破产事件的再次发生,全球金融以及银行业的监管者们仍不可掉以轻心。

  回顾2023年,硅谷银行的破产成为全球银行业的标志性事件。今年3月,全美排名第16的美国硅谷银行在短短48小时内先是经历了股价暴跌,很快宣布破产并且被接管。受此影响,美国金融市场猛烈震荡,众多金融机构和企业陷入混乱。市场一度担忧,硅谷银行是否将成为第二个雷曼兄弟,从而进一步引发美国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甚至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冲击。

  好在,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今年3月美国银行业经历的危机并未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风险。不过,除硅谷银行外,后续美国签名银行以及第一共和银行也宣布破产,并且美国银行业的冲击波也传导至欧洲,瑞士信贷破产倒闭,瑞银集团以30亿瑞士法郎的价格收购瑞士信贷,成为全球银行业的标志性事件。

  在美国银行业风波的背后,是美联储连续大幅的加息。硅谷银行资产端配置了大量的美债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在美联储大幅加息冲击下,美债利率极速攀升,导致硅谷银行持有的美债资产价值大幅缩水。另外,当无风险利率上升时,MBS价格快速下跌,同时,居民不会倾向于提前还款,也将进一步拉长MBS久期。

  在美国银行业危机爆发后,美联储以及美国联邦政府采取的救助措施,也受到了质疑。在财政部的批准下,美联储设立了临时性贷款工具——银行期限融资计划,以允许银行获得额外的流动性以满足任何意外的取款需求。与此同时,在这次对于硅谷银行等银行的救助中,美国监管机构引用了“系统性风险例外”对储户进行全额刚兑,而不是依据单个账户25万美元上限的存款保险制度。

  美国监管机构的破格救助行动也引发了欧洲监管层的不满。事实上,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全球金融监管者曾提出,在未来对银行业救助的原则中,核心的一条就是明确承担风险的范围。在银行破产倒闭的情况下,除了所有者和债权人,超越本国存款保险上限的储户也不应予以救助。欧洲监管层认为,作为终结金融救助倡议者的美国,现在自己又说一套做一套。

  总体而言,本轮的美欧银行业动荡最终平息,并且没有引发过于严重的后果。由于欧洲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并没有美国那样严峻,因此,在市场担忧情绪逐渐减弱后,欧元区的金融系统整体恢复至较为稳定的状态。

  在此次危机过后,美联储在银行监管与监督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行动。尽管银行的破产倒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提高利率给银行流动性以及经营管理带来的风险,但为抗击通胀,美联储并未因动荡而停止其加息的脚步。与此同时,欧洲银行业更具韧性的表现,让欧洲央行的决策者们得以继续以加息对抗通胀。

  展望2024年,穆迪表示,全球经济增长迟滞、借款人违约风险上升以及盈利压力加大意味着全球银行业在2024年将面临负面展望。另外,中国银行研究院分析认为,欧美经济体加息周期或趋于尾声,银行业潜在风险仍需警惕。

  2023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保持加息进程,带动部分新兴经济体跟随加息。欧洲央行6次加息,主要再融资利率从2.5%上调至4.5%;美联储4次加息,累计加100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到5.25%至5.5%,达到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英国央行5次加息,基准利率上调175个基点至5.25%,上升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在持续的高息环境下,硅谷银行、瑞士信贷、第一共和银行等宣布破产倒闭,流动性危机快速蔓延,银行业存款流失现象严重。与此同时,高利率带动银行业息差水平上升,欧美大银行净利息收入大幅增长。

  “进入第四季度,考虑到加息带来的相关风险,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选择暂停加息,部分发展中国家进入降息阶段。匈牙利央行下调基准利率75个基点至12.25%;智利央行下调基准利率50个基点至9.00%。伴随全球加息潮按下‘暂停键’,银行业流动性风险或暂时得到抑制,但仍需警惕高息环境下银行业资产端及负债端不断累积的脆弱性。展望2024年,全球通货膨胀维持下降趋势,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或开启降息周期,但高利率环境短时间内不会改变;新兴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出现分化,汇率波动、资本外流和通胀回升风险增加。”中国银行研究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