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能源大省、煤炭大省”,山西省曾以“点亮全国一半灯,烧热华北一半炕”为傲。如今,面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艰巨任务,山西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新兴产业,发展的“含绿量”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中国而言是一次大考,既要有“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担当,也要按照自身发展的节奏自主行动。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

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体现了稳与进的有机统一

氢能作为火炬燃料,氢能大巴穿梭接驳,3大赛区26个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采用低碳办公等诸多低碳管理措施,北京冬奥会成为首届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

“绿色”是杭州亚运会办赛理念之一,绿色理念融入场馆全生命周期,杭州亚运会同样实现了100%绿电供应,成为首届实现碳中和的亚运会。

绿色低碳在中国蔚然成风,“双碳”目标已经成为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央层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截至2022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2.13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总量。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6亿吨。

但是,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推进“双碳”工作必须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

“进”就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态度和决心上毫不动摇。

“稳”就是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

“进”和“稳”不是割裂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既不能受制于他人,搞“碳冲锋”,也不能一味为了稳而放弃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大好契机。

推进“双碳”工作等不得也急不得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中国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煤,是内蒙古鄂尔多斯绕不开的话题。因煤而兴的另一面,是受煤所困。“煤都”鄂尔多斯的抉择格外棘手,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的发展空间日益受限,亟需在支柱产业做减法的同时锁定新的增长点。

鄂尔多斯不是个案。中国以往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资源能源过快消耗和生态环境被破坏,迫切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发展路径。而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是一条可行的转型之路。

但也要看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将用71年,美国要用43年,日本也将需要37年,而中国给自己规定的时间只有30年。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是在人均GDP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提出“双碳”目标,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成本远大于这些国家和地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用世界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难度可想而知。以能源结构调整为例,清洁能源发展还需要坚实的科技创新、绿色赋能,能源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时间内改变能源结构不仅不利于能源安全,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急不得是基于国情现状的科学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我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阳光照耀下,光伏板熠熠生辉,渔民撑一叶小舟,在其下穿梭——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广东省江门市海宴镇渔业光伏发电项目的真实场景。生生不息的光合作用,让广东湛江的红树林产生巨大的“碳汇”;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大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二氧化碳——广东既是经济大省,也是能源消费大省,广东正以切实的努力,奔向“双碳”目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场大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态度要积极,方式要稳妥。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加快产业绿色转型步伐;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一诺千金,言出必行,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推动“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作者单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