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投资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私募股权行业面临转型,即从估值比率提升模式转向投后管理实现价值创造的模式。”近日,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私募股权及兼并收购业务主席周浩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过去十余年中,估值比率的增长是多数私募股权投资的重要驱动因素,贡献了超过一半的投资回报。贝恩公司发布的《回归价值创造,“三个导向”领航投后管理》白皮书显示,2012年—2022年之间,估值倍数增长在价值贡献中的占比达到了55%,远超营收增长(37%)和利润增长(8%)。
这也就是说,彼时,私募股权市场的投资回报是靠估值的提升,而非被投企业营收增长带来的价值提升。
在欧美市场通胀和利率持续高企、中国二级市场仍待复苏的背景下,贝恩预计,估值比率增长将进一步承压,投后价值创造是投资者未来的制胜法门。
“过去10股权投资的价值增长逻辑目前不成立了。”周浩说,“这需要私募股权行业从营收和利润角度帮助被投企业实现价值创造。”
然而,各类基金过去的投后价值创造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根据贝恩公司的研究,80%的被投公司核心业务的营收增长未能实现投前预期,70%的被投公司盈利性远不及投前预期。
贝恩公司资深全球合伙人、亚太区私募股权基金业务主席杨奕琦指出:“面对众多不确定性,一些有远见的私募股权投资者愈发重视投后管理环节。贝恩建议私募股权投资者可以围绕战略导向、增长导向、成本导向展开思考,选择合适的价值创造路径。”
战略导向比较适合业务已成熟的被投企业,在企业出现盈利或增长瓶颈时,需要在战略上寻找新的赛道。贝恩认为,私募股权投资者应以全局视角思考被投企业的长期愿景,清晰定义未来3年—5年的业绩目标,同时现实性地审视企业现状,包括核心业务发展、竞争优势、消费者洞察、行业趋势等。
增长导向更加适合中期或早期的被投企业,当增长还没有实现最大化时,需要寻求2B商业运营优化的机会或2C销售优化的机会,进行增长导向的变革,以实现收入增长的价值最大化。
成本导向更适合制造型公司或较成熟公司,增长已经稳定,但需要提升利润,可从成本等方面转型,帮助实现较好的盈利。
目前,中国私募股权行业不同类型的基金都专注于“练内功”,基于被投企业的实际情况,把握投后价值创造的新机遇,赋能被投企业。
在此背景下,周浩预计,未来的并购市场或许不再像以前投少数股权,而是瞄准控股股权,以便于开展投后管理,实现价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