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俄乌冲突仍在持续演变,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新经济新金融快速发展,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势头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地方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支撑带动作用,而且对整体金融体系健康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12月27日,由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主办、金融中心信息网承办的“2022中国地方金融发展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论坛以“新格局下的地方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中心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主题,重磅发布了“第14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和《深圳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2)》,并汇聚了微众银行、招商证券、中银香港、恒邦资本等金融及投资机构代表,深入探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下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格局对中国地方金融发展的影响,共商地方金融治理之策,共议金融组织做强之要,共话金融中心建设之路,为提升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具有启迪意义的思路和建议。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当下的中国经济社会,确实在发生着一些剧烈的变迁。不管是从全球来看,还是从全国来看,在巨大的变革之下,肯定很多人不喜欢,有风险、不确定性增强了。但就金融中心的建设,就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从地方的视角来看,也恰恰蕴含着机会。如果完全按照原来的那种传统的模式,很多地方金融中心的建设是没有机会的,但是在大的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恰恰给了各地一些更公平的机会,这些拥抱变化,而不是“刻舟求剑”的,好创新又不固步自封,善于竞争又不是等靠政策的城市,就非常有可能在这一轮的金融中心建设中脱颖而出、异军突起。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就论坛致辞发言,并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湾区路径探索。郭万达从三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湾区实现的路径,提出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运用大数据深入剖析了大湾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深入探究了促进大湾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心任务,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而且还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最后的着力点在实体经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支点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集群发展。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我们称之为“七大战兴”。这一次很重要是把人工智能纳入进来,也意味着人工智能在战兴中的重要性。
战略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新动能、新引擎。“十四五”规划强调推动战略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而在过去的几年,特别是新冠疫情三年,战略新兴产业也是国家竞争的焦点。无论是欧盟、日本、法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半导体,不断的出台有关的战略产业的政策、法律法规等等。2022年6月,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发布汉密尔顿指数,评估国家在先进制造业竞争中的表现, 10月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开宗明义地提出制造业是美国经济实力和国家安全的推动力,并在脱碳、微电子和半导体、生物经济、新材料、智能制造设定了五大重点目标,每一个目标都有其对应的实施路径以及在未来四年内要获得的成果。
在这个情况下,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的节点,战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符合先进制造业的规律。现在香港明确提出“再工业化”,澳门也提出“适度多元化战略”,郭万达在此特别强调了战略新兴产业的融合集群发展,指出要素流动和制度衔接的至关重要性。
发挥中国式现代化与金融五大新趋势中的香港作用
一般来讲,金融中心分为国内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一般来说有三种,一种是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新加坡、东京、法兰克福,都属于这一类。第二种是一个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不是全能的,但是某一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芝加哥做期货、苏黎士智能理财、旧金山做创新金融。最高等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就是全球金融中心,目前只有伦敦和纽约。
金融中心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内地有300多个城市都提出了要建设金融中心的要求和规划。在此背景下,香港和大陆的金融中心枢纽融合发展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就香港金融中心发展的新趋势与内地金融中心合作进行了主旨演讲。他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金融的五大趋势,并指出香港在大湾区金融枢纽建设中可在创新金融、财富管理、人民币国际化、丝路金融、绿色金融、民生金融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创新性。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一个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但是创新经济才是决定经济总量的最重要的动力,所以创新金融要很好的配合。香港不但可以服务整个大湾区,还可以服务全国。
二是普惠性。
普惠金融很重要,因为中国需要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香港发展普惠金融很多年,比如说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贷款融资的安排。
三是实体性。
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随便的炒卖,这个跟两个文明的现代化是有关系的。
四是绿色性。
绿色金融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大,这个跟整个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连在一起的。
五是安全性。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要强调国家的安全,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安全,这种安全也摆在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通过各种的设计,来有效的防控安全。
王春新认为,未来可以通过香港跟大湾区的各个城市,特别是深圳和广州,来共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来推动香港这个全球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可以为国家的建设金融强国打好基础,这是大湾区的一个共同使命,也是未来的努力方向。
金融科技为区域融合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融通”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则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是科技金融本身的优化与创新,还需要各地政府的配合以及区域内产业的互通互联,才能通过科技金融服务于金融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
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区域组成的特殊性,大湾区的金融融合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靓丽的风景线,也为中国区域融合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此次论坛上,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部长姚辉亚就金融科技助力大湾区融合发展实践做了精彩分享。姚辉亚详细介绍了微众银行在数字金融尤其是跨境金融领域很多开创性的探索和实践,并分享了采用个人数据可携带权、运用区块链技术的跨境金融解决案例:一是疫情期间的粤澳健康码的互认,只需要40秒就可以完成互认;二是搭建了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服务需要打通内地与香港、澳门之间的金融贸易往来,便于境内外各产业人群以便捷的金融通道完成一系列交易,精简流程、节省时间成本。目前为止微众银行支撑了资产证明等方面的应用,未来会支持跨境驾照、跨境婚姻、食品安全溯源等更多的应用,帮助政府搭建一些可信的基础设施,来促进大湾区的融合。
私募基金助力地方产业培育
目前中国私募股权市场上活跃投资机构达到4千家,市场规模突破13万亿。在IPO的上市数据中发现,2022年上半年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69%,而在科创板,VC、PE的渗透率分别达到了90%、91%。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正在高速蓬勃发展,并结合各地方不同的产业政策,形成了苏州模式、合肥模式、深圳模式、重庆模式等不同的模式。可以说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大江大河中遍布开花,在助力地方产业培育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本次论坛上,恒邦资本合伙人、执行董事纪昌业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助力地方产业培育进行了介绍。他重点剖析了合肥案例,系统解析了依托政府引导基金打开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初创产业新格局的经典案例,并针对地方政府发展产业基金助力地方产业培育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会聚三类人才:政策人才、产业人才、金融人才;二是政策衔接要有力,尤其是政策的持续性,长、中、短有效的衔接;三是要集中优势产业,先做单行业突破,再向多行业打造;四是多种金融工具协同实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说到底是一种金融工具,除了这个金融工具之外,一个地方产业的高速发展,一定需要多种工具来互补,培养像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供应链金融等等,形成多种金融工具齐下的局面。
内暖外凉,走向2023
对国内经济来说,疫情三年了,过去的三年是完整的疫情期,中国经济也经历了很严峻的考验。说中国经济过去三年呈现收缩,这是没有异议的。这个收缩的力量,会不会在2023年逐步释放,这也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话题。以今年年底这一次的中央经济会议,会不会为我们开启一个新三年,非常值得探讨。
本次论坛,招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谢亚轩就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及政策进行分析展望。他对明年整体经济形势的看法总结为“内暖外凉”:内暖是国内经济,看得偏暖一点;外部的环境,可能偏冷,收缩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谢亚轩认为基建、房地产、制造业投资和消费可能是明年扩大内需政策的发力点,而通胀仍然是2023年国内经济面临的潜在风险。而欧美国家对通胀的治理,必然导致经济增速的下降,因此他对海外基本的预判是明年发达国家陷入衰退期风险是明显上升的,不排除经济下来但通胀还没下来,全球环境明年可能是偏冷的。
这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了四次“扩大内需”,尽管以前每年基本上都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把“扩大内需”这么高频率的提出来,应该是第一次。足见国家对增长需求,特别是内需的重视度。一方面我们可能会真的进入新三年,从底部开始爬升的三年,不管是国内还是全球来看。另一方面如果全球经济趋冷的话,大家可能又会考虑有更多的合作,来寻找新的增长点。所以2023年,我们还是要永怀信心,在新格局下共克时艰走出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明天!
最后,本次论坛上先后发布了最新一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报告》以及《深圳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2)》。其中,《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报告》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团队编制,旨在构建适应我国金融中心特点的竞争力评价体系,持续跟踪研究国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状况。《深圳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2)》则聚焦深圳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从规模实力、发展潜力、经营能力、社会贡献等维度展现了深圳484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发展概况、特征与竞争力水平!
首页>会议论坛
“中国地方金融发展论坛”共商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路
2024-01-31 BY 金融中心信息网 【阅:0】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