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人民银行公布4月份金融数据。
数据显示,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89.93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长相对平稳,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基本匹配;信贷数据方面,4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7.78万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与上月末持平。1至4月份,各项贷款增加10.19万亿元,为历史同期较高水平。
4月份金融数据公布后,市场专家普遍表示,当月贷款总量“小月不小”,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利率水平维持低位,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也保持基本稳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4月份贷款“小月不小” 均衡投放成效显著
按照历史规律,每年的4月份、7月份、10月份通常是贷款小月。而根据最新数据,今年4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规模较去年同期小幅微增。
对此,市场普遍认为,对2024年人民币贷款增速的判断要综合考虑去年贷款增长基数较高的因素。当前,人民银行引导贷款合理增长、均衡投放的成效显著,“大小月”现象明显缓解,信贷投放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4月份,信贷投放量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合理的融资需求,与当前经济增长情况相适应,符合市场预期。
“当前,信贷投放‘小月不小’,节奏更趋平稳适度。”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往年金融机构“开门红”导致的信贷投放“过山车”现象今年有所减轻,金融机构冲业绩的指标导向弱化,信贷投放更趋稳健。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今年信贷整体将呈现均衡投放的特征。在经济结构转型期,不仅要看单月信贷增长情况,更要注重从贷款累积增量评判金融支持力度。
受多因素综合影响 货币供应量增速放缓
本次公布的金融数据中,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1.19万亿元,同比增长7.2%,较3月份有所回落,这一现象得到市场广泛关注。
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当前,货币增速回落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一是今年以来债市持续上涨。居民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升温,银行存款向理财等非银产品分流转化,非银机构资金充裕,从银行借钱购债的需求降低。4月份,银行对非银机构融出资金明显下降,大体估算,减少的体量可能在3万亿元左右,这类似于2022年底债市调整的反向过程。当时是存款向银行“回流”,2022年11月份,M2增速较10月份上行0.6个百分点。近期是存款向金融市场“分流”,引起M2增速下行。狭义货币(M1)增速受此影响也有所回落,随着债券价格走高,相关理财产品投资的收益率上升,企业活期存款“搬家”到理财产品的情况也较为明显。
二是资金空转、手工补息等现象已在规范治理。近期,多部门对资金“低贷高存”空转套利、银行手工补息等现象的规范力度加大,过去相当一部分虚增的、不规范的存贷款有所减少,短期内有“挤水分”效应。但金融机构对有效的实体经济需求依然充分满足,金融总量对经济的支持更实、效率更高。这既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体现,也促进了经营主体立足主业,避免资金沉淀空转。
三是金融业增加值核算优化调整也有影响。以往金融业增加值季度核算方法参考存贷款增速,今年一季度以来,国家统计局修改为参考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指标,更能客观体现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度,与年度核算数据也更为衔接。4月份以来,地方政府通过督导存贷款提高金融业增加值的动力明显减弱,也与4月份金融总量增速下行有一定关系,相关影响可能会在年内持续显现。但真正需要资金的高效企业会获得更多融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没有减弱。
那么,如何看待下一步M2趋势?多位受访者对记者表示,未来几个月,货币供应量增速将有所企稳。“当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逐步向好。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动能持续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明显,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小微等领域融资需求也将会有更多显现。”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称。
此外,后续将发行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也被视为积极因素。“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逐步蓄力,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国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也会对货币总量增长形成支撑。”张瑜解释称。
张瑜表示,当前,债市逐步回归基本面逻辑。4月份以来,人民银行多次发声提示债券市场风险,4月下旬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有所上行,导致理财收益率出现波动、吸引力有所下降,近日已有一些理财回流存款的迹象。
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利率优化资源配置作用有效发挥
对于市场普遍关注的融资成本问题,数据显示,贷款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4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6%,基本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23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利率为3.7%,比上月低2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48个基点,均处于历史低位。
董希淼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等措施,引导市场利率下行,政策效果明显,贷款利率进入“3”时代,有效减轻企业利息负担。
那么,如何看待当前的利率水平呢?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4月份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与上月持平,延续了此前的稳定态势,符合市场预期,也反映出当前货币政策在稳健中寻求平衡的特点。”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当前,部分信贷利率已经较低,LPR报价维持不变,旨在防空转、提效率,这样既能助推经济增长,又能引导存量金融资源结构调整。光大银行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政策利率及LPR并非越低越好,需要防范潜在套利空转风险,提升政策实施效率。
记者还了解到,为规范存款市场竞争秩序,利率自律机制于近期发布倡议,禁止银行通过手工补息方式高息揽储,督促银行“表里如一”降低存款利率,减少的利息支出也可进一步提升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和稳健经营的能力。董希淼解释称,过去手工补息变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抬高银行负债成本,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同时,高息揽储对金融市场秩序带来一定影响,导致银行间竞争加剧。
“下一步,实际利率随着物价温和回升会逐步下降。”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各种名义利率持续下降,目前已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短期来看,物价低位运行对实际利率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具有结构性和阶段性。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不断增强,物价将温和回升,低物价对实际利率的影响也是阶段性的,未来将逐步改善。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重点领域支持力度稳固
对于信贷投放结构,《金融时报》记者关注到,当前,存量金融资源不断盘活,投向进一步优化,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继续保持20%以上的较高增速,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业内专家分析,做好五篇大文章已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力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吹响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号角,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五篇大文章涉及的领域均是百万亿元级的‘大赛道’,有助于推动金融业摆脱对房地产、基建等大行业、大企业的传统路径依赖,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培育新的业务与盈利增长点。”建设银行战略与政策协调部总经理乐玉贵认为。
“近期,人民银行新设立了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放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持范围、延续实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人民银行正通过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董希淼表示。
董希淼提出,新的再贷款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了成本较低的稳定资金,有助于引导商业银行更好地做好五篇大文章,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助力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
信贷投向优化也能体现盘活金融资源的要求。对有真实合理融资需求、符合高质量发展方向的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便利、优惠的贷款支持,有利于盘活存量资金,缓解资金沉淀空转,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周绍芳表示,3月份,公司刚刚拿到的1000万元信用贷款,利率只有3.65%,及时缓解了技术改造资金缺口,预计新项目投产后,公司生产的工业炉窑专用节能装备将实现节能减碳40%至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