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两会后,从3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到3月22日商务部发布两个负面清单[1],再到3月24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喊话全球投资者,从广交会到进博会,从服贸会到数贸会,从消博会到链博会,中国开放动作频频、紧锣密鼓,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美国苹果公司、德国奔驰集团、英国汇丰控股集团、法国巴黎银行、日本野村株式会社等近百家跨国企业负责人纷纷到访中国、加仓中国。
外商投资筑底回暖。据商务部数据统计显示, 2024年1—3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086家,同比增长20.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016.7亿元人民币,与2023年第四季度比,环比增长41.7%。从三年中国外商投资月度吸引外资同比变化(图1)上看,中国外商投资从2023年下半年已经开始筑底,2024年一季度回暖态势日益显现。
外资企业信心增强。今年一季度,中国贸促会对超600家外资企业进行了营商环境调研,其中七成以上受访外资企业看好未来5年我国市场发展前景,环比提高约3.8个百分点,过半受访外资企业认为我国市场吸引力“上升”,环比提高约2.9个百分点。而美国管理咨询服务公司科尔尼近期也发布了2024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中国的排名从去年的第7位跃升至第3位,在新兴市场专项排名中位居榜首,从侧面印证了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持续投资信心和扩大投资意愿!
来华外国人明显增长。根据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超1.41亿人次出入境,同比上升117.8%,外国人来华数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3倍多,累计签发外国人签证证件46.6万人次、同比上升118.8%,免签入境外国人198.8万人次、同比上升266.1%。外国人出入境活动呈现出持续而活跃的态势,其中不乏众多致力于在中国市场寻求新商机的国际企业代表。这一现象不仅彰显了中国市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也映射出我国外资和外贸领域在今年以来所展现出的强劲发展势头。
新质生产力展示“新引力”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市场规模超大、供应链配套完备、基础设施完善、人力资源丰富等构成的引资综合优势依然突出,一系列稳经济、促开放、引外资的政策效应正持续显现,而且当前我国正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让众多外资企业看到了新的市场需求和投资机遇,并形成新质生产力“新引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纷至沓来。
高技术产业受到青睐。在新质生产力的催化下,我国高技术产业正成为外资青睐的“主战场”。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我国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810.6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实际外资利用总额的26.9%,相比去年同期提升了2.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377.6亿元人民币,占比高达12.5%,较去年同期增长2.2个百分点。外资扩大对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投入,也将对我国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新能源汽车引发暖潮。中国正凭借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以及成熟的新能源供应链优势,吸引全球汽车企业加码中国。奔驰与宝马合作成立的超级充电合资企业已落户北京,计划在2026年底前共同建设至少1000座超级充电站及约7000根超级充电桩。瑞典重型汽车生产商斯堪尼亚江苏如皋工厂预计2025年投产,年产卡车5万辆,是其60多年来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此外,安波福连接器系统在中国的第四家工厂武汉工厂项目启动计划明年一季度投产,法国佛吉亚、德国采埃孚、日本爱机等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纷纷在华增资扩产。
绿色产业备受关注。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减碳技术、清洁能源等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词,也是跨国企业聚焦的新领域。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已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共同研发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低的材料以替代传统材料,推动实现气候目标。4月“投资中国”丹麦专场,与会丹麦企业纷纷表示,绿色低碳和生物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丹麦企业在中国大有可为。
高水平开放打造外商投资“沃土”
面对风高浪急、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坚持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定力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已经成功吸引了全球企业的关注和信任。展望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稳定国内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以制度型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营商环境,增强外资外企信心,提高市场活力与新动能,畅通国际经济大循环,从更大范围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外商投资“磁吸力”。
以央地联动为基础加大外资招引力度。未来应建立健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动开放机制,中央加快建立对外开放分类管理制度,出台更精准的改革方案深化相关领域对外开放,同时给予地方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自主权,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激发地方的创新活力,鼓励地方政府利用地方优势吸引外资。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合作,推动形成区域开放合作的新机制,通过跨区域合作,共享开放资源、优化开放布局、提升开放水平,共同打造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新优势。
以制度衔接为核心建立高水平开放机制。加强与国际接轨,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抓紧出台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继续减少外资准入限制,切实降低行业门槛,扩大跨境市场准入范围,努力提高外商投资自由化水平。大力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并在知识产权、劳工保护、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建立更高标准。加大在商业、金融、通信等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力度,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行新的开放措施,同时不断加大单边开放,进一步恢复外资信心,吸引更多投资。
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推动外资量稳质升。持续积极引导外资进入先进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以及数字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稳步提升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外商投资占比,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全球性或区域性运营机构,提升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以此来扩大外商在华投资的规模,通过结构“质优”,引领外资“量稳”的趋势逐步形成。
以基金招商为杠杆拓宽外商投资渠道。设立专门吸引外商的地方引导基金,通过基金招商的方式,积极引进海外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特别针对一带一路国家、金砖国家及东盟等,可设立外商专项投资基金,精准引导这些国家的优秀企业来我国投资。对于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可专门成立外资重大产业基金,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及行业领军外资企业,推动其重大项目在华落地。
以鼓励企业出海为牵引扩大间接利用外资。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并为企业海外上市、融资和并购提供全方位便利,灵活运用海外成熟资本市场工具,推动更多中国企业成功走向全球,从而拓宽外资间接利用渠道,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助力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以营商环境优化为根本增强外商投资信心。进一步加强外商投资保护工作,加强法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外商投资服务水平,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减少外资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落实数据跨境传输,持续优化出入境政策措施,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外籍高管、技术人员本人及家属提供出入境、停居留便利;进一步提升投资促进工作水平,完善外商投资信息平台,编制发布外商投资指引,建立在华外国商协会、外资企业常态化交流机制,从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人才链,搭建外资投前、投中、投后全生命周期招引服务机制,擦亮“投资中国”品牌!
(作者:邱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