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银行家》杂志社组织的“2024银行家金融创新论坛暨银行家金融创新成果发布会”,于 2024年11月23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为全面审视当前中国金融业以金融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取得的创新成果,研讨未来转型与创新的方向和路径,2024银行家金融创新论坛以“金融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为主题,邀请金融行业学者专家、金融机构同仁齐聚一堂,围绕金融创新如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助力中国金融机构扬帆远行。以下内容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刘建军在本次论坛发表的观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普惠金融理念深入人心、机制日趋健全、供给更加充沛、产品不断丰富,在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回顾过去,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成绩斐然


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金融机构服务覆盖范围不断延伸、下沉,全国县域实现银行机构100%全覆盖,乡镇的银行机构覆盖率约98%,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


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小微企业融资难状况得到显著缓解,截至2024年9月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4.69%。涉农贷款持续增长,全国涉农贷款余额51.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支持科技创新更加有力,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6.21万家,获贷率在五年间由14%提升至47%。


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融资成本持续降低,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4.42%,较2019年下降230个基点。金融服务更加便捷,线上贷款实现“秒批秒贷”,高度适配普惠金融“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信贷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24年9月末,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余额为8.64万亿元,占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的26.70%。


未来普惠金融发展的方向思考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从各方调研情况来看,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等状况已经得到改善,当前主要是存在结构性问题,部分堵点卡点尚待突破。


普惠金融难题仍待解决


一是“融资难”方面。头部优质企业的金融供给往往比较充足,而长尾客群中的中小微企业、农户、个体工商户等主体则可能面临资金需求与供给不对称问题。这些主体区域分布广、行业覆盖面宽、自身经营还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不少还属于征信体系的“白户”,商业银行难以获取真实有效信息,限制了对这些客户的可持续投入而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往往具有高科技、高风险、高收益、轻资产的特点,普遍存在专利技术难估值、缺乏充足有效担保等痛点,与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偏好不匹配,银行服务“准入难”“测额难”“授信难”,从而导致“融资难”。


二是“融资贵”方面。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51%,已处于历史低位,但部分中小企业存在担保费、中介费等费用,以及续贷转贷的过桥资金成本,导致综合融资成本高。同时,农户金融交易频率低、单笔金额小,小微企业数量多、分布散、区域广,难以批量开发。传统商业银行布设物理网点需要大量投入,业务人员营销走访、调研分析和信贷管理等工作量大,较高的作业成本导致银行发展压力较大。



三是“风险高”方面。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对象自身经营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大、抗风险能力普遍偏弱。数据显示,我国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部分中小微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运营管理不科学、财务制度不健全,一些农户、个体工商户的交易信息缺失,缺少高价值、易变现的抵质押品等,导致银行发展往往面临“不良高、保全难”的风控难题。


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思考


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是助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道必答题,需要金融界广大同仁志士共同探索、久久为功。


一是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让普惠金融更加普惠。普惠覆盖面需要更广,既要包括小微企业,也要包括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民营企业、科技型企业等各类主体;既要包括农民,也要包括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残疾人、新市民等广大群体。金融业要一体统筹城乡区域,凡有普惠金融需求的客户,都应该是金融服务的对象,形成更加均衡广泛的普惠金融服务格局。普惠产品需要更多,既要有传统的存款和信贷业务,也要有结算、代发、信用卡、理财、保险、基金等综合金融业务,这些都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加快数字金融赋能,降低普惠金融风险和成本。一方面,随着我国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三农”、中小微企业等普惠领域各类场景的数据日益丰富。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建立智能化风控体系,实现客户多维精准画像,增强普惠金融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商业银行可以建立更加丰富快捷、成本低廉的普惠金融数字产品体系,突破传统线下业务发展瓶颈,降低普惠金融成本。


三是精准创新,持续提升普惠金融供给能力。金融供给体系上,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银行、保险、证券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广覆盖、深渗透的金融供给体系,满足不同普惠主体的多元化需求。商业银行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增强产品的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对于新兴领域和薄弱环节,需要升级传统信贷技术,开发有针对性的信贷评价体系及风控技术。对于综合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应合理优化续贷、无还本续贷产品服务,减少过桥资金成本。


四是统筹协调,共同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发展普惠金融需要社会各界同向发力。需要继续扩大全社会层面的数据信息共享,推进数据标准化管理,加强平台间信息整合和互联互通;继续完善征信体系,扩大征信覆盖范围、提升征信信息质量,弥补金融服务市场中的信息缺失。商业银行要充分整合利用公共数据资源,深化与各方面的信息共享、系统对接和数据治理,主动打破信息堵点和数据壁垒,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秉初心、向未来,

走邮储特色普惠金融之路


近年来,邮储银行围绕“打造服务乡村振兴主力军、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商”目标,立足资源禀赋,积极创新变革,逐步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普惠金融之路。


在“保障供给”中答题,拓展普惠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坚持在增量、扩面、提质上下足功夫,着力将普惠金融打造为最大的特色和最突出的优势。加大政策资源倾斜力度,让供给更“多”。每年单列“两小”贷款规模,在绩效考核、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专项成本费用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把更多资源投入到普惠金融领域。截至2024年9月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为2.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19%;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73%。不断精进服务质量,让供给更“优”。坚持扶小助微,构建普惠金融“信贷+”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坚持助农惠民,加大产业强村和人口大村网格化开发力度,为特色优势产业提供精准服务;坚持助力科创,搭建“U益创”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专业机构,定制“看未来”评级模型、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支持8.7万户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


在“科技赋能”中解题,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搭建起数字普惠“5D(Digital)”体系,以科技手段破解营销、产品、风控、运营、服务等领域的服务难题。用数字化做优产品。创新推出“主动授信”专属产品,通过大数据技术形成主动授信白名单,精准定位有潜在信贷需求的客户,实施全流程线上受理、审批和支用,达成“秒批秒贷”的极简客户体验。截至2024年9月末,邮储银行主动授信贷款余额超2700亿元,不良贷款率控制在0.5%左右,形成业务规模快速增长、风险水平合理适度、客户体验持续提升的高效普惠模式。用数字化做强生态。创新打造“脱核”产业链融资新模式,有效解决传统产业链金融占用核心企业授信、严重依赖核心企业的痛点。通过与核心企业系统直连,基于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交易数据,将融资服务嵌入小微企业采购、销售等经营场景中,实现从拥抱主体到拥抱生态,让客户更加充分地获取金融服务。


在“深化改革”中破题,健全普惠金融发展长效机制。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不断深化“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以“集约化转型”带动普惠金融流程模式重塑。在前端,集中审核贷款关键环节,结合调查“软信息”与系统“硬数据”强化交叉验证,更好地平衡“效率”和“风险”。在后端,开展集中贷后管理,系统自动监测内外部数据,由集约化团队进行非现场风险监测,让客户经理从繁杂的贷后工作中解放出来,沉入“田间地头”,走进“千企万店”。以“体系化支撑”助推普惠金融发展提质增效。对内精进管理架构,搭建以董事会战略规划委员会为引领,乡村振兴及普惠金融管理委员会为统筹,普惠金融事业部和三农金融事业部为主体,邮银协同、总分联动、母子合力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对外延伸协作触角,建立覆盖政府、银行、投资机构、咨询机构、交易所等机构的跨部门合作平台,联合建立“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编发小微企业运行指数,推动完善“科技+普惠”融合的基础设施,让民营小微企业既“融资”又“融智”。


普惠金融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是“金融为民”的生动写照,前景光明、市场广阔。邮储银行作为普惠金融的倡导者、先行者、推动者,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全力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作者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