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Z 世代大学生小李通过蚂蚁花呗分期购买平板电脑,千禧一代上班族小王用京东白条减轻家电账单负担时,新兴消费金融模式已在悄然重塑年轻群体的消费生态。据艾瑞咨询报告,2024 年,我国 18-35 岁年轻人中使用过花呗、白条等产品的比例高达 78%,其中 30% 每月使用超 5 次。这种“先消费、后还款”的模式不仅改变了支付方式,还从消费习惯、观念到债务结构全方位影响行为,对社会经济带来深远影响。





1

消费习惯的转变

新兴消费金融模式推动年轻群体从传统的“储蓄等待”转向“即时满足”。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的秒级审批和灵活分期功能大幅降低了消费决策门槛,使得即时性消费占比显著攀升。调研显示,62% 的年轻用户因分期而提前购买原本需存钱数月的商品,3C 产品、美妆护肤和潮流服饰成为主要品类。例如,电商平台数据表明,2024 年通过分期购机的用户中,60% 选择直接分期而非储蓄达标,平均换机周期从 24 个月缩短至 18 个月。这种转变源于消费金融将“未来收入”转化为当前购买力,2024 年年轻群体即时消费规模同比增长 45%,占总支出的 32%。

消费场景的全面渗透让信贷消费从“主动选择”变为“被动习惯”。花呗和白条深度绑定电商平台和线下商户,覆盖购物、餐饮、出行和教育等高频领域。数据显示,线上购物占年轻用户信贷场景的 45%,线下餐饮和电影占 25%,出行服务占 15%,教育培训和医疗占 15%。具体案例中,京东白条与商城联动提供家电 3 期免息,花呗接入美团后,2024 年年轻用户餐饮支付占比达 38%,较 2020 年提升 23 个百分点。许多用户坦言,信贷已成为日常消费的默认方式,忽略了余额检查的习惯。  


2

消费观念的升级

年轻群体的消费观念正从“实用导向”转向“品质与体验优先”,消费金融支持了这一价值认知升级。在信贷助力下,用户不再局限于低价实用品,而是更愿为品牌、设计和材质等品质属性支付溢价。报告显示,75% 的信贷用户优先选择口碑好的优质品牌,即使需分期,这一比例比非用户高 30 个百分点。以美妆为例,2024 年通过花呗购买高端护肤品(单价 500 元以上)的年轻用户占比达 48%,较 2020 年上升 23 个百分点,推动人均美妆支出从 800 元增至 1500 元,其中 30% 源于信贷支持。

体验式消费的崛起凸显了年轻群体对情感价值和自我提升的追求。消费金融为非刚需但高价值的支出如旅行、教育和兴趣培养提供支撑,推动消费观念向精神满足倾斜。2024 年,35% 的信贷用于体验式消费,其中旅行占 15%、教育培训占 12%、兴趣课程占 8%。例如,一名 23 岁毕业生用京东白条分期报名 6000 元的职场技能课,每月还款 500 元,但学成后薪资提升 2000 元。这类消费让体验式支出年均增长 28%,远超物质消费的 15% 增速,反映了年轻一代对自我发展的重视。  


3

债务负担的隐忧

便利背后隐藏着债务风险,部分年轻群体因收入与负债错配而陷入过度负债困境。报告显示,年轻用户平均消费信贷负债达 1.8 万元,其中 30% 负债超月收入 5 倍(行业风险阈值为 3 倍),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低收入者。例如,一名 20 岁学生通过多个平台借款累计 2.5 万元,但月生活费仅 2000 元,导致无力偿还后“以贷养贷”,半年负债滚至 4 万元。2024 年,消费金融行业年轻用户不良贷款率达 2.8%,较 2020 年上升 0.6 个百分点,“以贷养贷”用户不良率高达 8.5%。

隐性成本常被忽视,年轻群体易因只关注每月还款额而低估实际负担。许多产品存在服务费和违约金等额外费用,如宣传“12 期免息”但收取 2% 的分期服务费,购买万元商品需多付 200 元,实际年化成本约 4%;逾期违约金按日 0.05% 计算,年化率达 18%。调研指出,仅 45% 的年轻用户清楚所用产品的全部成本,55% 仅知还款额。例如,一用户分期购买 8000 元电脑,12 期每月还 700 元,半年后发现多支 600 元服务费,暴露了认知盲点。 


4

社会经济的影响

新兴消费金融带来双重机遇,激活消费潜力并促进金融普惠。作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2024 年年轻群体消费支出同比增长 12%,信贷贡献了 35% 的增长,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达 18%。花呗推动年轻用户家电消费增长 40%,白条带动 3C 产品销量增长 32%,有效拉动内需。同时,金融普惠显著提升,传统机构覆盖不足的长尾客群如大学生和农村青年受益于大数据风控,2024 年年轻群体信贷覆盖率较 2020 年上升 28 个百分点,农村地区提升 35 个百分点。

潜在风险包括金融波动加剧和经济结构失衡。部分用户的过度负债导致行业不良贷款规模 2024 年达 2400 亿元,较 2020 年增长 60%,年轻用户贡献 65%,若风险传导至银行体系可能引发局部波动。此外,储蓄率下降 5 个百分点影响资本形成,长期可能削弱投资可持续性;信贷用于奢侈品和娱乐等非生产性消费而非创业或自我提升,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需警惕对长期发展的负面影响。


5

政策监管的路径

监管必要性在于保护弱势年轻群体和维护金融稳定。年轻用户对金融产品认知有限,易受误导性宣传和隐性成本侵害,需强化权益保护避免债务陷阱。同时,消费金融市场规模 2024 年达 8.5 万亿元,若无规范可能“野蛮生长”,引发系统性风险。监管需聚焦平衡创新与风险,确保行业健康发展。

监管方向从资质管理到透明化成本,推动行业规范。2024 年已查处 120 家无牌平台,取缔高利率业务,未来需加强牌照管理实现“持牌经营”。新规要求产品标注年化利率而非仅月还款额,禁止“免息不免费”等误导宣传。针对年轻群体,设置合理额度上限如大学生单平台不超 5000 元,规定月还款额不超过收入 30%,源头控制过度负债;教育部将金融风险教育纳入高校课程,2024 年覆盖 80% 高校,未来需扩展至职场普及知识。


6

理性发展的展望

理性看待消费金融,它带来便利与品质提升,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创新,但也需警惕过度负债和金融风险。年轻群体应树立“量入为出”的消费观,清晰认知债务成本,避免盲目透支未来。企业需摒弃短期高利率思维,转向普惠化和场景化的长期发展,以用户为中心优化服务。监管的持续优化能平衡创新与风险,构建良性生态。

三方协同发力是关键,年轻群体、企业和监管共同努力能让消费金融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的助力而非负担。通过理性消费、适度负债和企业转型,结合监管政策完善,最终为我国消费增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实现个人与社会双赢的可持续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