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发展绿色金融是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开发银行)立足职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金融支持,不断探索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新模式,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绿色金融实践思想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充分发挥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中的独特功能与作用,为开启全面建设美丽中国新征程贡献更大金融力量。

一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聚焦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战略重点领域,立足开发银行职能定位,抓好贯彻落实,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以优质金融服务成果检验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效。二是要把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和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结合起来,进一步引导全行干部员工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业绩观、风险观,不断增强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实施开发银行节能降碳推进行动,倡导绿色消费观念,绿色办公、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推动全行干部员工自觉践行和弘扬绿色低碳的新风尚。


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强化绿色金融支撑效能

生态保护项目往往具有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大、还款现金流不足等难点,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生态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发银行深入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绿色金融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优势,吸引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且可持续的融资保障。“十四五”以来,开发银行立足自身职能定位,发放绿色贷款超2.8万亿元,有力支持了绿色低碳领域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在基础设施领域,加大对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的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积极支持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城乡环境等基础设施绿色运营和升级改造,推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积极支持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助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加强绿色金融国际交流与合作,统筹支持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助力“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建设。二是在产业转型升级领域,助推传统行业和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支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实现一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融资落地;对钢铁等行业实施“有保有控”的差异化信贷管控措施。三是在清洁能源领域,设立清洁能源专项贷款,实施优惠利率定价策略,聚焦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储能技术创新,支持了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国家多个大型煤炭基地、世界规模最大国家电网、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助力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四是在污染防治领域,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制定出台专项工作方案,加大对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县域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推动示范性项目落地,助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五是在生态保护领域,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支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根据造林建设周期、林木生长周期和价值增长规律制定实施林草贷款差异化信贷政策,助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支持水利枢纽、水库、河道治理等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共护江河安澜。


坚持守正创新探索实践,丰富绿色金融模式产品

在绿色金融领域,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与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的难题,使得传统金融模式难以充分满足绿色项目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必须通过对模式、工具与制度的持续创新,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资金活水。开发银行充分发挥在期限匹配、风险控制、资本引领方面的独特优势,坚持把绿色创新嵌入产品服务,不断丰富绿色金融工具箱,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

一是创新融资模式。着力探索并完善融资模式创新的驱动机制,在相关部门指导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EOD)模式和融资模式创新,探索项目维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支持路径和创新区域性环保建设项目的融资路径,研究基于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融资方式,助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打通生态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的转化通道。截至2024年末,累计支持生态环境部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内EOD模式项目50个,发放贷款297亿元,有效破解“绿水青山无价”难题。二是丰富金融产品。积极开发特色绿色金融产品,对接全国碳市场发展需求,探索碳金融产品创新,规范开展绿色债券相关业务,引导子公司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超1400亿元,可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超3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积极参与生态环境部气候投融资试点,做好气候投融资重大项目融资服务。在相关部门指导下,设立并用好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一带一路”专项贷款、50亿美元全球发展倡议专项资金等产品,大力支持绿色基础设施和气候变化领域“小而美”项目建设。开发银行支持的境外项目均要求合作企业严格遵守项目所在国及地区法律法规,在施工中注重环境保护、竣工后加快生态恢复,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认可。三是发行绿色债券。积极发挥债券银行优势,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截至2024年末,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碳达峰碳中和、气候投融资等重点领域,累计发行绿色债券1990亿元,余额940亿元。2023年9月,面向全球投资人成功发行我国首单气候投融资领域绿色债券,发行规模60亿元。四是推进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开发银行特色的高素质、专业化绿色金融专家人才队伍。打通项目筛选、风险评估、资金拨付、效益评价全链条数据堵点,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可衡量、可核查、可追溯”的智能化闭环管理。加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围绕增强绿色金融管理质效、探索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支持气候投融资路径等重点课题开展前瞻性研究。


健全治理体系协同联动,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

健全的内部治理与运行体系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绿色金融引领作用的重要支撑。开发银行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公司治理、业务管理,通过革新治理体系、完善政策体系、建设人才队伍、优化信贷管理及强化风险防控等系统性探索实践,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管理机制,凝聚多方合力,全方位提升开发银行绿色发展质效。

一是制定行动方案。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入研究支持路径,印发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建立“1+N+X+Y”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效机制。二是健全治理体系。把实施绿色低碳金融战略作为开发银行发展战略和“十四五”业务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把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理念和政策纳入公司治理、业务发展、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做好自身运营的碳核算、碳足迹管理,强化自身绿色低碳运营。三是做好汇报沟通。加强与相关部门汇报沟通,吃透政策精神,密切工作对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保护、气候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开展政策研究合作,积极建言献策。四是强化政策支撑。强化绿色金融与宏观政策的同频共振,对纳入国家重大战略的绿色项目在信贷资源、利率定价、重大项目认定等方面给予支持。出台绿色低碳专项信贷政策,明确重点行业合作策略和区域重点支持方向。五是做好信贷管理。将绿色贷款重点领域纳入全行经营计划,加大考核激励。规范绿色贷款管理,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纳入客户信用评级,引导客户按照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发、建设、运营项目。研究建立有效的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做好定期监督评估。六是筑牢风险防线。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提升与绿色金融项目特点相适应的风险管理能力。强化全流程风险管理,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风险评级模型和管理办法,对客户做好分类管理和动态评估,有效识别、监测、控制业务活动中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研究有效应对气候风险,完善管理方法、技术和工具。强化合规管理,准确把握绿色金融监管政策要求,坚决不触碰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红线。

(责任编辑  植凤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