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六大维度状况
在股东治理、董事会治理、监事会治理、经理层治理、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治理六大维度中,股东治理、董事会治理与利益相关者治理维度有所上升,监事会治理、信息披露以及经理层治理维度有所下降。对5368个上市公司样本的治理状况进行分维度分析发现:
股东治理指数持续上升,现金分红连续性、经营性关联交易有较大改善。2025年中国上市公司股东治理指数相比2024年有所提高,由69.42上升到69.73,增幅为0.31。三个二级指标中,独立性下降了0.24,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和关联交易分别上升了0.66和0.23。独立性指数降低的原因是控制层级的提高,控制层级(从上市公司到最终控制人的链条数)从2024年的1.93上升到2025年的1.98。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指数提高的一个原因是分红连续性的提高,最近5年内上市公司分红的平均年数从2024年的2.91年上升到2025年的3.07年;另一个原因是股权冻结质押占总股本比例的均值从2024年的4.73%降到了2025年的4.55%。关联交易指数提高的原因是经营性资金占用占总资产的比例的均值从2024年的0.088%下降到2025年的0.075%,以及经营类关联交易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2024年的7.83%降低到2025年的6.31%。
董事会治理水平较去年略微提升,董事会运作效率、董事会组织结构、独立董事制度维度增长。2025年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指数平均值为65.26,较2024年提高0.12。其中,董事会组织结构指数较去年增长0.23,原因是,年度内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明显增长,提名委员会与薪酬考核委员会会议次数小幅增长;设置其他委员会的公司数量也有所增长。独立董事制度指数增长0.21,原因是,独立董事比例较去年略增;独立董事津贴明显增长;独董缺席或委托出席董事会会议情况减少。
监事会治理指数较去年有所下降,监事会运行状况、监事会规模结构与去年基本持平,监事会胜任能力有所下降。2025年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指数平均值为59.12,较去年下降0.05。监事会运行状况分指数与规模结构分指数与2024年基本持平,由2024年的58.64下降到2025年的58.49。主要表现在,拥有财务或法律背景的监事会成员比例由2024年的46.76%下降为2025年的45.64%,监事会成员持股人数的比例下降了0.22%。
经理层治理状况有所下降,其中任免制度指数有提升,执行保障指数和激励约束指数略有下降。2025年中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指数平均值为60.39,比2024年下降0.03。从经理层治理指数的三个分指数来看,经理层任免制度指数平均值为63.66,执行保障指数的平均值为63.14,激励与约束机制指数平均值为55.01。其中,任免制度分指数提升了0.05,主要原因是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分离的比例增长1.40%,由去年7.22%上升到2025年的8.62%。激励约束分指数下降0.03,主要原因高管人员薪酬总额下降1.79%,最高薪酬高管人员薪酬中位数下降156万元,高管层期初期末平均持股减少0.43%。
信息披露指数总体略有下降,但相关性和及时性有所提升。2025年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数平均值为66.19,较2024年下降0.01。从分指数看,相关性和及时性分别上升0.01、0.24,可靠性下降0.13。相关性提升主要是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的影响得分上升0.15,为实现计划和目标所需的资金状况披露得分上升0.07。及时性提升主要是半年报实际披露时滞得分提升0.23,是否受到重大事项延误处罚得分提升0.03。但全行业亏损得分下降0.19,应收账款回收期增加异常得分下降0.03,导致可靠性下降。
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减弱,协调程度推动利益相关者治理水平提升。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平均值为69.70,比上年增长0.15。分指数方面,参与程度的平均值由63.89降至63.81,降低0.08。其中,投资者提问回答及时性下降明显,平均回复时长由13.39天增至15.68天,投资者关系活动次数也略有下降,平均投资者关系活动次数由5.50次下降到5.11次。协调程度的平均值由76.48升至76.90,增长0.42。其中,发布绿色治理(ESG)报告的比例由40.55%升至45.99%,供应商、客户和环保相关披露质量不同程度提高。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各市场板块状况
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金融机构、北交所五大市场板块中,金融机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位居首位;其次是科创板;北交所和创业板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较为接近,分列第三、四名;主板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在所有板块中排名最低。对5368个上市公司样本的治理状况进行分板块分析发现:
主板上市公司的整体治理水平较上年呈现改善态势,但横向比较仍显著落后于创业板、科创板等其他板块。深入分析表明,监事会治理效能弱化和信息披露质量下滑是制约主板公司治理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同时经理层治理的结构性缺陷仍是亟待补齐的短板。2025年主板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平均值为64.47,较2024年上升了0.25。分维度来看,主板上市公司股东治理指数和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实现提升,经理层和董事会治理指数涨幅较小。股东治理指数平均值从上年的67.12上升至68.09,提高0.97;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平均值从上年的69.61提升至70.08。监事会治理指数平均值从上年的59.82滑落至59.75,下降0.07,在六大维度中仍处于末位;信息披露治理指数平均值从上年的65.15下降至65.08。
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指数较上年略有下降,股东治理指数下降明显。2025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为65.16,较2024年下降0.18。从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的六个分指数分别来看,股东治理指数最高为71.41,较2024年下降1.39;监事会治理指数为57.83,较2024年上升0.14;经理层治理指数为60.54,较2024年上升0.32;信息披露指数为66.87,较2024年下降0.23;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为68.96,较2024年下降0.3。按照控股股东分析,民营控股公司数量最大且公司治理指数均值最高,无实际控制人公司治理指数最低,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样本中民营控股公司治理状况优于其余性质的公司。
科创板上市公司治理指数较上年有所下降,经理层治理指数下降明显。2025年科创板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为66.16,较2024年下降0.71。从科创板上市公司治理的六个分指数分别来看,股东会治理指数为72.30,较2024年下降0.2;董事会治理指数为65.56,较2024年上升0.18;监事会治理指数58.42,较2024年上升0.08;经理层治理指数为60.84,较2024年下降4.23,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70.73,较2024年上升0.67。监事会治理指数偏低,尚不足60,是科创板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短板。民营控股公司数量最大,集体控股公司治理指数均值最高,无实际控制人治理指数均值最低,表明不同类型的公司之间治理水平有较大的差异。与其他板块相比,科创板治理优势较明显,公司治理指数水平持续增长且高于创业板。科创板上市公司仍然保持较高治理水平的原因在于,监管部门的高起点、高标准和严监管。
北交所上市公司治理指数较去年略微下降,股东治理维度与利益相关者治理维度明显降低。2025年北证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平均值为65.54,比2024年降低0.03。股东治理指数降低2.45,董事会治理指数提高0.49,监事会治理指数降低0.15,经理层治理指数提高2.38,信息披露指数提高0.41,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降低2.04。股东治理指数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关联交易维度下降6.23,独立性维度下降2.44。经理层治理指数的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参与程度下降4.34。
金融机构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均值创近年新高,股东治理指数及信息披露指数提升明显。2025年金融机构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平均值为67.32,较2024年上升了1.77。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机构关联交易监管日趋严格,导致关联交易审议和披露呈现规范化、显性化趋势,致使股东治理指数和信息披露指数显著提升。但监事会治理指数跌至近年最低水平。金融机构总体治理水平持续高于非金融行业,且在股东治理层面和监事会治理层面优势明显。无实际控制人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指数最高,其次为国有控股,民营控股金融机构的治理水平相对较低。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指数均值均有所提升,但两者的差距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