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润股份实控人刘晓东拟转让6.01%股份,套现14.7亿元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公告解释称目的是“为上市公司丰富股东结构,引入促进上市公司发展的资源”。
而这仅仅是近期众多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案例中的一个。优刻得两位创始人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减持超过5%股份,套现约4.62亿元;光线传媒实控人一方也在47天内减持598.37万股,套现1.22亿元。
一、代际传承困局:无人接班的权杖
企业传承问题是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创始人年龄偏大,二代子女不愿或不适合接班的情况下,转让控制权成为合理选择。
居然智家的案例尤为典型。2025年7月创始人汪林朋不幸离世后,其53岁的配偶杨芳通过继承方式成为公司新实控人,控制43.93% 的股权,对应市值约88亿元。
杨芳此前主要从事金融行业,2022年刚从银行退休,如今却被推上了家居龙头企业的权力之巅。与此同时,公司选举了在居然之家工作20多年的职业经理人王宁担任董事长兼CEO,完成了管理层的过渡调整。
这种安排显示出:当家族内部没有合适的接班人时,将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团队管理甚至是转让控制权,成为不少创始人的选择。
二、增长瓶颈突破:传统业务的转型阵痛
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许多上市公司的传统业务面临增长瓶颈,盈利能力持续下滑。这种情况下,引入新的控制方往往被视为突破困局的有效途径。
百润股份就是典型案例。曾经凭借预调鸡尾酒业务迅速扩张的百润,近年来主业增长明显乏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下降8.56%,净利润下降3.32%。
居然智家同样面临业绩压力。2022年以来,公司归母净利润已经连续三年下滑,从2022年的16.48亿元直接腰斩至2024年的7.69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再降45.52%。
三、监管风险规避:退市危机前的自救
一些上市公司面临监管压力和退市风险,实际控制人希望通过转让控制权来规避潜在风险。
ST路通就是典型例子。公司近年来治理混乱,新老股东展开控制权争夺,导致不足半年内两次收到监管警示函。更为严重的是,公司2021至2024年连续四年亏损,累计净亏损达1.28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再降25.88%,已然陷入退市危机。
东方通的情况更为严峻。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处罚2.29亿元,实控人遭到十年证券市场禁入,公司更是启动了退市程序。在这种局面下,原实际控制人不仅面临心血毁于一旦的风险,还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四、财富变现需求:上市红利的最终收割
许多创始人长期持有股份,上市后一直未能实现财富变现,希望通过控制权转让引入新资产和实控人,把市值做大后再逐步减持变现。
优刻得两位创始人的操作堪称典型。莫显峰和华琨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减持超过5%股份,套现约4.62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创始人此前已陆续退出公司核心管理岗位,直至不再担任任何职务,退意明显。
光线传媒实控人一方也在短期内大量减持。在47天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598.37万股,套现1.22亿元。这种减持行为往往体现了实际控制人对资金流动性的需求。
五、完美退休布局:企业家的终局智慧
对许多企业家来说,安全退休并实现名利双收是理想的结局。在适当的时候转让控制权,成为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
优刻得两位创始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心态。他们在公司上市后逐渐退出管理岗位,并通过股份转让获得了巨额现金回报,实现了从创业者到财务自由者的转变。
中际旭创的王伟修则展示了另一种形式的“退休”。2016年,他主导中际装备以28亿元收购苏州旭创,随后毅然辞职将总经理位置让给了刘圣。2023年,73岁的王伟修卸任董事长,仍然没有交棒给儿子,而是由刘圣接任。
这种逐步放权的过程,让王伟修既保持了财务收益,又实现了平稳过渡,最终使公司发展成为市值超4600亿元的行业龙头,堪称名利双收的典范。
控制权变更背后,是创始人面临的各种现实考量:百润股份业绩承压,实控人选择引入新资源;优刻得创始人则似乎已萌生退意,在退出管理层后大幅减持。
资本市场的规则仍在不断完善。随着监管趋严和市场竞争加剧,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的现象可能会更加频繁。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企业控制权的更迭都将持续成为资本市场中的重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