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日,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在市县党政正职高质量发展能力暨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专题培训班开班动员讲话中强调,要高水平推进产业平台建设,探索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做大做强县域功能性国企。

王伟中强调,各地要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定位,围绕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海则海,找准主攻方向和着力点,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从大中小、上下游、产供销等各环节发力,加强全产业链建设,打造更多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要高水平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坚持产城融合、城产一体,探索“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做大做强县域功能性国企,更好支撑和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壮大。要积极开展市场化招商,充分用好专业化招商资源力量,创新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落地的困难问题,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要完善省内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和产业共建机制,全力稳住产业链关键环节,引导推动珠三角产业向粤东西北产业园区有序转移。要加强资源要素保障,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大力盘活低效用地,推动土地集中连片使用,有效降低工业用地成本,认真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吸引集聚更多高端人才、创新人才。要优化涉企服务,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在密切政企沟通、支持创新发展、促进数字化转型、扩大投资等方面拿出更多有力有效举措,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要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坚持把预算落实到项目上,及早谋划储备项目,做细做实前期工作,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王伟中要求,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进一步加强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学习,努力成为行家里手。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虚心向企业家学习、向基层一线学习。要打造懂经济、懂科技、懂产业、懂招商、懂金融、懂项目、懂园区的专业化队伍齐心协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更大实效。


如何选择适合本地区的管委会+公司模式?

选择适合本地区的管委会+公司模式,需基于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禀赋、市场环境等多维因素进行系统评估,形成需求匹配-条件分析-机制设计-动态优化的科学决策路径。

一、管委会+公司的五种模式

1.管委会主导型:行政统筹+公司执行

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承担区域规划、行政审批和政策制定等职能,下设国有平台公司负责具体项目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形成决策-执行垂直分工机制。

2.公司主导型:市场化运营+管委会协调

引入社会资本或专业运营公司作为开发主体,负责投资、建设、招商与产业运营,管委会侧重政策支持、行政监管与公共服务,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合作格局。

3.政企合一型: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管委会与开发公司组织高度融合,管委会领导兼任公司高管,行政职能与市场经营双轨并行,实现高效决策和运营。

4.混合所有制型:股权合作+市场化治理

管委会下属国企与社会资本共同成立合资公司,通过股权结构划分权责,整合政府资源与市场机制,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5.联盟协作型:松散合作+资源整合

管委会与外部专业机构通过战略联盟开展合作,以协议方式明确分工,形成政策供给+专业服务的灵活协作模式。

1:五种模式的优劣对比

表格
描述已自动生成

二、模式选择的五维评估体系

1.区域发展阶段与目标定位

开发初期(0-5年):优先选用管委会主导型或政企合一型,高效完成基建与土地整理。

产业培育期(5-10年):适用公司主导型或混合所有制型,引入社会资本强化产业导入。

成熟运营期(10年以上):可转向混合所有制或联盟协作型,提升精细化管理与资产收益。

2.政府财政与负债水平

财力较强、负债可控:可采用管委会主导型,依托国企平台整合资金。

财政压力大、需社会资本:优先考虑公司主导型或混合所有制型,降低政府当期支出。

3.产业特性与招商需求

重资产、长周期产业:适合管委会主导型或政企合一型。

轻资产、灵活性高产业:宜采用公司主导型或混合所有制型。

4.市场化主体成熟度

本地国企能力强:可选用管委会主导或混合所有制(国企控股)。

民营资本活跃:优先考虑公司主导型或混合所有制(民企参与)。

5.政策与制度环境

国家级战略区域:可探索公司主导或混合所有制,试点创新机制。

行政管控严格地区:宜采用管委会主导或政企合一型,确保与规划一致。

三、模式选择流程:四步筛选法

1.明确核心诉求,设定权重指标

确定本地开发的关键目标(如投资效率、招商速度、风险控制等),并分配相应权重。

2.匹配模式特性,排除不适用类型

结合五维评估,逐一排除与本地条件不符的模式。

3.对标案例,分析可复制性

选择条件相近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模式背后的关键因素与可借鉴经验。

4.设计差异化机制,试点验证

对优选模式进行本地化改造,在特定区域开展试点,依据运营数据评估效果后再推广。

四、关键风险防控:避免三大误区

1.避免一刀切复制外地模式

应建立模式适应性评估机制,结合本地经济水平设置门槛,避免盲目照搬。

2.防止政企权责模糊

通过制定权责清单明确政企边界,保障企业市场化运营自主权。

3.警惕土地财政依赖

设计产业反哺机制,将部分收益用于产业扶持,减少对地产开发的依赖。

结语

管委会+公司模式的选择本质上是寻求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动态平衡。应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实际数据,进行机制创新,构建既符合发展规律又具本地特色的运营体系。必要时可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从战略、财务、法律等多维度进行系统设计,确保模式的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