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概况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二、金融业发展基础

在改革开放春风下,古老的苏州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确立了“科教兴市、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了外向型经济、乡镇企业两大优势,培育了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才、产业、环境等新优势已见端倪。苏州正在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产学研紧密联合、各类人才聚集的技术创新基地、科技含量高、外向度高、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基地,融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基地,21世纪的苏州将是“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基本现代化地区。

2008年,苏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随着,苏州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苏州的经济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快速提升。开发区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素质人才集聚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注重功能升级、结构优化,并努力向特色化、专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州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苏州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成为苏州建设金融中心的有力依托。

三、金融业发展概况

苏州金融业历史悠久,典当可上溯到南朝时期;钱庄发轫于明代而盛于晚清;民国初年始出现银行和保险业。

苏州解放后,金融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人民银行苏州支行成立后,接管全市所有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并对私人资本的银行、钱庄、典当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先后以重新登记、增资、统一利率、联合放款、公私合营等方式,使私营金融业逐步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较早地实现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各专业银行为主体,包括多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银行业务多渠道、多方位开展。各专业银行增加储蓄种类,增设网点,改进服务;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扶植”和“以销定贷”的信贷方针;开办中短期设备贷款,信贷资金开始进入固定资产领域。基本建设投资,也由过去的财政拨款部分改为银行贷款。国际金融往来和保险事业发展迅速。信托、信息咨询、集资、融资等,先后得到恢复和拓展。1979年后,银行多次调整存、贷款利率,允许有限度浮动,推动企业合理使用资金,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从银行业发展来看,储蓄存款稳定性增强,有效信贷投放平稳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800亿元和6580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328亿元和770亿元。其中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341亿元和630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272亿元和958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1777亿元,现金支出12157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7.7%7.2%,货币净投放380亿元。银行机构当年实现结益超过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2001年以来,全市存贷比基本稳定在银监部门规定的75%标准,说明苏州信贷资金转化为投资的效率比较高,信贷资金是投资的主要支持力量。

从资本市场看,自1993年以来,苏州上市公司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规模不断扩大。年末全市有证券营业部43家,当年新增1家。全市证券交易开户总数85万户,全年股票成交金额9300亿元,比上年下降33.8%。同时,最近几年,苏州工业园区地产经营管理公司获准发行共计22亿元企业债券,苏州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发行了6亿元企业债券,苏州高新集团获得10亿元企业债券额度。

从保险业看,近年来保险业得到了稳定的发展。2008年,保险业务稳定增长。全市新增保险机构11家,年末保险机构总数达48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23.0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财产险收入4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人寿险收入80.85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全年已决赔款及给付67亿元,比上年增长74.1%

目前,苏州金融体系逐步健全,基本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主业齐头并进,信托、担保、典当、财务公司等其他金融衍生业务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金融中心发展定位及举措

随着苏州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与金融关联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未来苏州扩大内需、加快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经济模式转型和加强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任务,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的功能,以金融带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这就迫切需要实行适度超前的金融发展战略。20085月苏州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共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努力将苏州打造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互补的功能性金融中心。

目前,苏州市正在积极朝功能性金融中心的目标前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大力引进金融机构总部和金融人才;积极发展创业投资;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地方金融控股公司;继续做好企业上市服务工作;有效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苏州政府力推工业园的转型升级,欲将其打造成为金融外包中心。苏州工业园的转型定位,强调是与上海错位发展,也就是要吸引金融机构的区域总部、分支机构、金融后台服务、金融业外包业务等,进驻苏州,成为有影响的金融外包中心。苏州工业园已计划,要在未来三年中,集聚各类金融机构超百家,实现外包营收超二百亿元人民币,监管货值超千亿美元,以“打造金融与总部经济新高地”。

五、金融中心竞争力

根据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CFCI)的评价结果,在CFCI229个样本城市中,苏州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5,区域第4。苏州在金融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机构国际化程度、城市旅游和经济外向度方面有较好的区域优势,但在金融业职工数量及占当地职工总数比例、证券类机构实力、城市交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区域劣势显著。

 

图1 苏州金融产业绩效与东部沿海区域平均水平的比较

如图1所示,苏州在金融业增加值及其增长率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区域优势,而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和金融职工同比增长率与区域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

如图2所示,在金融机构实力方面,苏州在银行、证券、保险类实力均处以区域平均水平或者平均水平之下,唯一值得关注的是苏州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2008年,外资银行在苏州的营业性机构数量为9个,同时外资保险公司在苏州的代表处数量为5个,这两方面优势,使得苏州机构国际化程度指标高于区域平均水平,特别是外资保险公司的代表处这项指标在区域内具有绝对优势,说明了苏州保险业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

 

图2  苏州金融机构实力与东部沿海区域平均水平的比较

苏州金融生态环境在东部沿海区域内同样处在中下游水平,没有太多竞争优势。从人才环境看,如图3所示,苏州大部分指标的水平接近于区域平均水平。苏州的城市旅游环境在东部沿海区域内具有较大吸引力,2008年苏州共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218.57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5287万人次。对外地人员旅游吸引力指标排名为全国第7位,区域第1位。但苏州其他指标的表现不足,没有形成对人才的足够吸引力。

 

 

图3 苏州金融人才环境与东部沿海区域平均水平的比较

苏州的商业环境表现则好于人才环境,排名区域第3位,仅次于杭州、宁波。从图4可以显见,苏州在经济外向度上的优势弥补了苏州社会保障方面的劣势,从而使得苏州的金融商业环境能够处于区域中上游水平。2008,苏州实现进出口总额2285.26亿美元,当年实际利用FDI总额81.30亿美元,国际旅游创汇9.95亿美元,可见苏州的经济外向程度较高,在区域内均具有较强的优势。从排名上看,苏州的经济外向度排名全国为第4位,而区域第2位的杭州在全国的排名仅为第8位。

 

图4 苏州金融商业环境与东部沿海区域平均水平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