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江口,是我国内地最大的工业基地、最大的外贸港口和最大的商业城市。做为我国首屈一指的经济与金融中心,上海肩负着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人口占全国1%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8,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1/10,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1/4。
上海的金融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首位,拥有国内金融中心中最为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业务体系,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这也是我国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明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意见》指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市将在今年上半年出台《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落实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专业人士分析,《条例》将进一步明确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即“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一个核心”是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两个重点”的第一个重点是先行先试,按照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利用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政策,围绕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建设提出六个方面的先行先试:完善金融市场层次和机构、推进金融工具和产品创新、优化市场参与主体结构、加大金融对外开放、深化金融改革以及创新金融监管方式;“两个重点”的第二个重点是要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在资金支持、土地供应、人才发展、鼓励创新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金融法治环境、信用环境、中介服务环境建设;完善地方层面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配合机制,充分发挥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地方立法形式,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环境营造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目前,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还有相当的差距。根据伦敦金融城公布的五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上海的排名分别是24、30、31、34、35,排名下滑趋势较为明显,而香港则始终保持在第3或第4位。在影响金融中心发展最重要的多项竞争力因素中,上海的国际排名仍较为落后,与有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还有相当距离:一是金融国际化程度偏低,在目前资本项目未开放、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上海金融市场无法与国际金融体系有效对接;二是金融机构竞争力不强,上海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实力不强,有国际影响力的机构几乎没有;三是金融市场规模能级不够,除股票和货币市场之外,上海其他市场如衍生产品、外汇、债券、商品期货等市场规模还相当之小;四是金融人才不足,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未完全开放的原因,上海的国际化金融人才不多;五是监管政策上对发展衍生品市场和金融创新业务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