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
-
第15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核心摘要)
中国金融中心信息网 2024-01-29由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组织编制的“第15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重磅发布。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以下简称CFCI)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团队编制,围绕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规模和金融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对我国36个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中心城市综合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竞争力评估。首期CFCI于2009年发布,其后每年更新一次,本期是第15次发布。本期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TOP 10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成都、重庆、南京、天津和武汉。
报告指出,虽然疫情余波对金融中心的负面影响犹存,但各金融中心产业集中度保持提升,36个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值达到了10.9%,有力保障了地方经济的平稳增长,同时,各金融中心的金融资源集聚度继续提升,36个金融中心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四分之三。展望未来,金融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活跃的金融中心建设,而活跃的金融中心不仅在于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开放的金融市场,更需要发挥国际化的金融人才、畅通的金融信息以及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等各类“长尾变量”的长期支持作用。
杂志名称: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报告(第十五期)下载次数:334下载 -
第十四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 14):走进重庆
中国金融中心信息网 2023-02-2412月27日,“第14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在深圳举办的“2022年中国地方金融发展论坛”上正式发布。
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以下简称CFCI)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团队编制,旨在构建适应我国金融中心特点的竞争力评价体系,持续跟踪研究国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状况,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依据,为社会各界提供观察国内地方金融发展的窗口。首期CFCI于2009年发布,其后每年发布一次,本期是第十四次发布。
本期报告核心要点包括:
1.头部金融中心竞争格局趋稳,区域“分层效应”突显。第14期CFCI综合竞争力十强榜单成员已经连续三期维持一致。其中,上海、北京、深圳分列全国金融中心前三甲,优势更加凸显;广州、杭州、成都、重庆、南京、天津、武汉作为分别跻身本期国内金融中心十强,排名维持不变。其他区域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苏州、郑州、西安、大连、长沙、青岛、济南、福州、合肥、宁波、厦门、无锡、太原、石家庄、南昌、南宁、海口、沈阳、昆明、哈尔滨、长春、贵阳、乌鲁木齐、兰州、温州和呼和浩特。本期新增海口、太原、呼和浩特、贵阳和兰州5个样本城市。
2.后疫情时代中国金融主动作为,多数金融中心的金融产业绩效恢复增长势头。过去一年,国内各大金融中心城市持续加力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助力市场主体纾困,服务稳增长、保民生,经受住了国际国内复杂环境的冲击考验。2021年36个金融中心的金融业增加值总和达到了5.69万亿元,占当年全国总量的62.4%,比重较五年前提高了5.6个百分点,保持在历史高位水平。本期36个金融中心城市中,21个城市的金融产业绩效得分恢复正增长。本期金融产业绩效TOP 10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重庆、成都、天津和苏州。
3.国内主要金融中心持续发力法人金融机构集聚,头部中心“马太效应”更加突出。金融中心进一步在金融机构资源集聚方面发力,金融机构实力得分增长明显。截至2021年底,36个金融中心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四分之三。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约占全国总量的76%,保险业机构总资产占全国的94%,法人证券公司总资产占全国的97%,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占全国的85%。本期金融机构实力TOP 10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天津、重庆、成都、武汉和南京。其中,北京、上海较国内其他城市的分差优势扩大明显,显示国内金融机构资源进一步向头部金融中心加速集聚。
4.多数金融中心城市金融市场规模得分恢复增长,资本市场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得益于注册制提速、退市新规施行、北交所设立等资本市场系列改革深化推进,本期多数城市资本市场利用水平得分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增长。其中,25个金融中心的金融市场规模得分实现增长,仅6个城市得分出现小幅减少。本期金融市场规模TOP 10分别是上海、深圳、北京、大连、郑州、广州、杭州、苏州、南京和武汉。2021年,36个金融中心合计拥有A股市场上市公司3089家,占全国总量的66%,全年新增A股市场首发上市公司350家,约占当年全国总量的73%,全年股票市场融资总和达到11465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68%。其中,苏州、杭州在资本市场利用方面表现亮眼,杭州和苏州全年新增IPO上市公司数分别达到38家和32家,年末A股上市公司数分别达到199家和175家,各项指标分别排名全国第4和第5,仅次于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
5.金融生态环境作为金融中心建设的“长尾因素”正发挥更大支持作用。本期36个金融中心金融生态环境得分增长的止跌回升,显示出新冠肺炎疫情等对金融人才环境、商业环境的影响趋于减弱,特别是因此前宏观经济相关指标总量减少、增速放缓引致的评分下降因素均实现了逆转。本期36个金融中心2021年GDP平均增速达到了7.6%,较上年同期平均高出4.5个百分点,其中35个城市GDP增速指标大幅高于上年同期。本期金融生态环境排行榜TOP 10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杭州、重庆、南京和苏州。因生活环境、商业环境、国际联通等长尾慢变量变化对金融中心长远发展所带来长期作用,未来需要引起更多重视。
6.本期指数走进崛起中的国家西部金融中心——重庆。作为经略西南水道的通商裕国重镇,重庆见证并参与了近代中国金融发展史的兴衰变化,在历史变迁和时代演进中实现了金融业发展和突破。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重庆金融在服务自身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扩张,形成了对整个西南地区乃至长江上中下游流域的金融集聚和辐射能力。进入新时代,重庆金融业由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金融科技”“科创金融”“普惠金融”“农村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金融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金融发展创新模式和服务,创下了多个全国、西部“第一”或“率先”。本期重庆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7位,在33个区域金融中心中排名第4位。其中,金融机构实力排名国内第5、区域金融中心第2,金融产业绩效排名国内第7、区域金融中心第4。展望未来,重庆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提出的“支持重庆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加快推进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要求,将成渝加快建设成为“立足西部、面向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西部金融中心”。
杂志名称:第十四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 14):走进重庆下载次数:318下载 -
第十三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 13):走进南京
中国金融中心信息网 2022-06-2012月28日,第13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在深圳举办的“2021第二届CDI中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正式发布。
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以下简称CFCI)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团队编制,旨在构建适应我国金融中心特点的竞争力评价体系,持续跟踪研究国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状况,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依据,为社会各界提供观察国内地方金融发展的窗口。首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 CFCI)于2009年发布,其后每年发布一次。
本期核心要点:
1.国内31个金融中心排名格局趋稳。第13期CFCI综合竞争力十强榜单成员与上期一致,个别城市小幅变动位次,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成都、重庆、南京、天津和武汉跻身本期国内金融中心十强。其他区域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郑州、苏州、西安、长沙、大连、青岛、济南、宁波、福州、厦门、合肥、沈阳、南宁、无锡、昆明、南昌、石家庄、长春、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温州。
2.金融中心发展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背景下,本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整体仍保持了增长势头,31个金融中心中有25个中心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得分增长,6个中心得分出现小幅减少。其中,深圳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本期得分较上期增长22.65分,同比多增8.13分,增幅全国第一;广州、杭州、成都、重庆、南京则在28个区域金融中心中继续保持较强的领先态势。纳入指数的31个金融中心的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累计达到5.06万亿元,占当年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60.2%,比重较上一年度提高了2.5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31个金融中心2020年的金融业增加值平均增速6.2%左右,较2019年平均增速小幅回落0.8个百分点,但较31个金融中心当年GDP平均增速高出3.1个百分点。
3.金融中心的资源集聚效应更加突出。截至2020年底,31个金融中心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四分之三。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约占全国总量的74%,保险业机构总资产占全国的90%,法人证券公司总资产占全国的96%,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占全国的89%。
在金融机构实力得分方面,本期金融机构实力TOP 10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天津、重庆、成都、南京和武汉。受疫情冲击以及本轮地方金融组织清理整顿等因素影响,部分地方的金融机构规模增速放缓,小额贷款、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金融组织数量“挤水分”影响显现,本期31个金融中心中有19个城市得分出现小幅减少。其中,北京和深圳分别较上期同比多增15.5分、6.8分,加速金融机构资源集聚。
在金融市场规模得分方面,本期金融市场规模TOP 10分别是上海、深圳、北京、大连、广州、郑州、杭州、苏州、武汉和成都。得益于国内证券市场的持续回暖以及资本市场多项改革红利的释放,31个金融中心的金融市场规模得分仅7个城市得分出现小幅减少。其中,苏州、杭州在资本市场利用方面表现亮眼,两者全年新增IPO上市公司数分别达到25家和16家,全年新增股票融资分别达到440亿元和580亿元,年末A股上市公司数分别达到140家和162家,各项数据仅次于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
4.金融中心建设长尾因素需要重视。本期金融生态环境得分一改往期稳健增长态势,出现大量城市得分减少现象,31个金融中心中有17个城市得分出现了负增长。一是疫情持续冲击影响下宏观经济相关指标总量减少、增速放缓引致的经济基础环境评分下降;二是地方政府财政全面承压导致的地方政府负债率、债务率等相关地方风险控制指标不断攀升;三是进出口、国际旅游、外商投资等相关国际化指标出现大幅降低。本期金融生态环境排行榜TOP 10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武汉、南京、苏州和青岛。因生活环境、商业环境、国际联通等长尾慢变量变化对金融中心长远发展所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5.国内金融中心发展地域特征明显。东北地区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整体已低于28个区域金融中心平均水平,特别是金融生态环境得分延续不断减少趋势;北部沿海地区金融中心整体发展速度偏缓,天津金融中心发展失速明显,青岛济南正奋力追赶;东部沿海地区6个金融中心竞争分化显著,各自发展特色显现,杭州在区域中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南部沿海地区广州综合竞争力表现一枝独秀,厦门与福州两者竞争胶着;中部地区武汉和郑州齐头并进,综合实力相对接近;西部地区两极分化明显,成都和重庆保持领跑地位,西安紧随其后。
6.京沪深全部进入单项十强的榜单。本期指数继续从金融中心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角度,评选出了8个领域的单项十强城市。
——2021年中国金融中心法人金融机构发展十强: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杭州、广州、南京、福州、成都和重庆。
——2021年度中国金融中心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十强:深圳、广州、重庆、上海、武汉、天津、北京、成都、杭州和大连。
——2021年度中国金融中心资本市场利用十强: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杭州、广州、宁波、南京、无锡和成都。
——2021年度中国金融中心基金业发展水平十强: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天津、广州、宁波、苏州、青岛和厦门。
——2021年度中国金融中心金融人才集聚能力十强:北京、深圳、上海、重庆、天津、广州、西安、郑州、成都和杭州。
——2021年度中国金融中心金融开放发展水平十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天津、成都、杭州、苏州和青岛。
——2021年度中国金融中心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十强:温州、苏州、深圳、上海、无锡、北京、厦门、宁波、青岛和重庆。
——2021年度中国金融中心金融政策综合支持十强:深圳、厦门、济南、广州、成都、北京、武汉、杭州、西安和上海。
7.本期指数走进金融业发展与金融中心建设有着深厚历史传承及鲜明时代特征的千年古都南京。南京是国内最早引入新式金融的重要城市,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期南京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8位,在28个区域金融中心中排名第5位。其中,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规模和金融生态环境四大分项在国内28个区域金融中心中均排名前十。过去十年间,南京CFCI综合竞争力排名均进入了全国前十、在28个区域金融中心中则进入前六,南京已成为苏皖赣三省中金融业务量最大、机构数量最多、业务种类最全、服务功能最强的城市,区域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显现。
杂志名称:第十三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 13):走进南京下载次数:401下载
指数简介
评价方法
- 评价原则
-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深圳)(CDI)在进行多年区 域金融学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前人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制了“CDI中国金融中心 指数”(China Financial Center Index,简称 CFCI),旨在为我国金融中心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提供一定可借鉴的线索。
- 指标体系
- CDI CFCI的指标体系由四大一级指标构成,分别 是: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规 模和金融生态环境。其中“金融生态环境”下又 归纳分为两大块,即作为二级指标的“金融人才 环境”和“金融商业环境”。
- 样本选择
- 第一期CDI CFCI的样本城市选取的标准是:中国 内地2007年GDP在1400亿元人民币及以上的省 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一共有24个城市。这些城 市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并在行政地位 上有着一定的优势,有利于金融资源的集聚。
- 数据处理
- CDI CFCI 完全采用客观数据,以各城市公布的 最新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结合使用各金融监 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公布的统计数据。举例,第 一期CDI CFCI报告发布于2009年,其使用的就 是2008年各地的统计年鉴、各行业年鉴和各机 构年报等数。